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明确要求,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货币信贷工作、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后,市场对于盘活存量贷款的讨论逐渐增多。11月27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特设专栏2“盘活存量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文章指出,要深入理解盘活存量资金的内涵和作用,科学看待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的变化。
接近央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盘活存量背景下,不要简单看信贷总量增长甚至“同比多增”,而要评估增量和存量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整体效能。
前不久,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提出要“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进一步表示,就是希望1月“开门红”时点或3月、6月等贷款大月不要冲太猛,适度向前后贷款“小月”进行平滑,通过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提升经济恢复发展的稳定性。“信贷稳定增长和均衡投放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盘活低效存量贷款有助经济增长
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回归本源等给融资增长和融资结构带来深刻变化。相较其他融资方式,我国贷款增速一直稳定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较高水平,保持了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稳固。
但也要看到,不仅增量信贷能支持实体经济,盘活低效存量贷款也有助于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30万亿元,每年新增20万亿元左右。
央行指出,资金存量远大于每年的增量,并且存量贷款形成的企业资产、派生的货币资金,仍持续在经济循环中发挥作用。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贷结构有增有减。央行指出,从“增”的一面看,要持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从“减”的一面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成分之间自然会有所更替,相关信贷需求也随之改变和调整。
具体而言,一是2018年之前,新增房地产贷款一度占到全部贷款增量的四成,随着住房需求中枢水平的深刻变化,相应房地产贷款需求趋降,这一比重自然也会随之下降。
二是,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面,我国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随着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分类施策化解存量债务、严控增量债务,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被逐步偿还。
三是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央行称,经过多年投资建设,我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存量资产,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也将减少一些被低效占用的存量信贷。
四是融资结构优化。随着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直接融资占比上升,也会对贷款融资产生良性的替代效应。“银行业要把握好信贷增长和净息差收窄之间的平衡,亦需寻求新的信贷合理增长水平。”央行称。
“我国货币信贷存量已经很大,存量资金循环对经济增长也有作用,如果把闲置、低效运用的存量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即使新增贷款、货币增速慢一些,也能够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接近央行人士指出,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通过有效地将增量和存量信贷分配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用途上,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避免对单月增量数据过度解读
与经济金融结构深刻演变相适应,分析信贷增长也要有多元视角,科学看待、有取有舍。
专栏文章指出,从“取”的一面看,在新发展阶段分析金融总量指标要有更多元视角。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看信贷总量增长,更要看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是否得到充分满足,评估增量和存量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整体效能。总体上,盘活存量贷款、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此外,也可以更多关注涵盖更全面的社会融资规模,或者拉长时间观察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变化。
“近年来,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量和占比都在明显上升,而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贷款有所放缓。这两块合在一起后,信贷增长虽然慢了,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能是明显改善的。”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从“舍”的一面看,衡量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不宜过于关注新增贷款情况。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接近央行人士称,过去几年,虽然每年贷款都同比多增,但“大月过大、小月过小”波动更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信贷本身在提质降速过程中,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
文章指出,下一步,要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推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