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10名运动员登上我国西藏境内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玛峰峰顶,首次征服地球上最后一座8000米以上的“处女峰”。
攀登希夏邦马峰的登山活动,沿用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模式,将登山活动与科学考察结合起来,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了科学考察队,此次科学考察活动的队长为施雅风。
施雅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他开创了中国现代冰川学、冻土和泥石流的研究事业,系统发展了冰川学理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8年,施雅风(左)与队友考察祁连山冰川时
奋力攀登
来源 |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微信公众号
这张照片是施雅风与队友们在考察祁连山冰川途中所摄。他身姿矫健,每一步攀登都饱含着对冰川奥秘的执着探寻。
施雅风的一生,是与冰川紧密相连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六七十条冰川,从发现命名“七一冰川”到助力希夏邦马峰科考的壮举,从组建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到编撰《中国冰川目录》的鸿篇巨制,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冰川研究事业中,推动我国冰川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组建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
考察队
自1957年与冰川结缘,施雅风的人生就再也没离开过冰川。
1957年6月,施雅风随考察队到祁连山考察时,被远处一座雪山上“如新娘头纱般披挂下来”的冰川深深吸引,他当即和两名年轻人、一名蒙古族警卫,骑上马和骆驼,直奔雪山而去。
雪山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原以为当天即可往返的行程,却因距离判断失误变成了两天一夜的艰难跋涉。当他们终于登上海拔4500米的马厂雪山冰川边缘时,眼前的景象令施雅风震撼不已:被沙尘染黄的雪、米粒般的雪粒、晶莹的冰川冰构成了一幅前所未见的自然画卷。
天色已晚,施雅风一行只在冰川上停留了一个小时,但这短暂邂逅彻底改变了施雅风的人生轨迹。他敏锐意识到:祁连山有这么好的冰川水源,西北却有大片寸草不生的戈壁和荒漠,应该把冰川水很好地利用起来。考察结束后,他立即向中国科学院建议开展冰川研究,并获准组建我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
中国人自己发现并命名的第一条
冰川
1958年,施雅风率领100余人向祁连山进发,开启了中国冰川考察的序幕。同年7月1日,在祁连山腹地柳条沟地区,队员们经过艰难跋涉,登上海拔5143米的冰川最高点。初步考察显示,这条冰川厚度达80—100米,含水量约1.6亿立方米,相当于两个北京十三陵水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8年,冰川考察队在祁连山冰川上行进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当天恰逢党的生日,施雅风立即向中国科学院发电报,建议将冰川命名为“七一冰川”,这是中国人自己发现并命名的第一条冰川。
首战告捷,施雅风带领团队乘势而上,分兵6路对祁连山作进一步深入考察。1959年元旦,由施雅风主持撰写的四十余万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问世,成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冰川考察报告,填补了我国冰川研究的空白。
助力攀登希夏邦马峰的壮举
1960年,中国科学院在兰州挂起了“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的牌子。为了冰川事业,施雅风举家迁至兰州,投身于“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备工作中。
当时的兰州,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他们一家被分配到两间背阴的丙种房,冬天暖气不足,粮食也十分匮乏。施雅风常常穿着皮大衣、脚蹬毛靴在寒冷的夜晚工作,由于粮食缺乏,甚至有半年多的时间靠抽烟提神,这是施雅风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抽烟史。
1964年,施雅风迎来新的机遇,配合中国登山队攀登当时全球唯一未被征服的8000米级高峰——希夏邦马峰。当时他的牙齿有点问题,为准备这次考察,45岁的施雅风干脆拔掉了满口牙齿,全部装上假牙。
这一次,施雅风第一次登上了6000多米的冰碛山顶——每走20多步,就因为气喘厉害不得不停下来;900米的高差,整整走了6个小时。就在这布满危险的苦寒之境,他们再一次见识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冰塔林。冰塔的高度从几米到30多米,大的像金字塔,小的像匕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64年,施雅风(右二)在希夏邦马峰考察时
于冰洞前留影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次考察不仅助力登山队成功登顶,让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8000米的高峰之上,也为后续大规模科学考察珠穆朗玛峰和西藏地区奠定了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施雅风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做关于
希夏邦马峰考察的报告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摸清中国冰川资源“家底”
1978年,施雅风主持启动了中国冰川目录编制工程。经过24年艰苦工作,团队完成了12卷23册的《中国冰川目录》,系统记录了全国49206条冰川的名称、位置、面积、储量等30多项参数,使中国成为全球冰川大国中唯一全面完成冰川目录的国家。
此外,施雅风开创的寒区旱区研究体系,不仅为西部开发、灾害防治等国家需求提供了科学支撑,更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冰川学家,让中国冰川研究的火种撒遍全球。
施雅风常说:“冰川事业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从1957年与冰川结缘,到2001年82岁高龄仍坚持前往天山冰川观测站,他用一生将中国冰川事业从空白推向世界前沿。
参考文献:
[1]施雅风:冰与火之歌[N].中国科学报,2022-11-10.
[2]施雅风:中国现代冰川科学开拓者[N].甘肃日报,2019-05-07.
[3]施雅风:勇敢者的事业[N].中国科学报,2014-01-24.
[4]“冰川之父”施雅风:闪光心曲铭刻在冰山上[N].兰州晚报,2010-04-30.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