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原有的交通设施已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北京西客站的工作被提上日程。选址时,位于莲花池的位置成为最佳选择,这里地势低洼、地面开阔,拆迁量小,便于工程实施。
然而,当得知政府要将莲花池纳入拆迁范围时,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坐不住了。他坚定地说:“绝对不能占用莲花池,莲花池一定要保留下来。”在他看来,莲花池是北京城的“生命之源”,承载着北京城的历史印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96年1月21日,北京西客站正式开通运营
来源|北京日报
为了保护莲花池,侯仁之四处奔走,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
1993年1月19日,作为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北京西客站正式破土动工。在侯仁之的努力下,北京西客站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向东挪移了100米,使得莲花池得以保留。
1994年4月,《北京日报》以“再造京门”为题刊登了北京西客站的模型照片,清晰地展示了莲花池与车站的和谐共存,这正是侯仁之所期望的景象。
这一切尘埃落定后,侯仁之返回燕园,奋笔疾书,写下了《莲花池畔再造京门》一文。在文中,他建议进一步开发莲花池的水源,他写道:“北京西客站选址在莲花池畔,只需进一步开发水源,莲花池上平展如画的水面,必将为这号称‘京门’的交通枢纽带来无限的风光。同时,这也将产生良好的小气候效应。然而,更有意义的还是应当看到,莲花池在北京城的早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93年4月23日,侯仁之在家中办公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光写文章还不够,侯仁之和夫人张玮瑛还专门到工地去了一趟。当时,北京西客站的内部施工仍在紧张进行中,电梯都尚未安装。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相互搀扶,顺着楼梯艰难地攀爬到顶层。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非常担忧,莲花池已经干涸,上面堆满了建筑垃圾,杂草丛生。
1998年,一个特殊的机会让侯仁之得以全面阐述自己关于城市发展与古迹保护的意见。4月28日,北京市委学习中心组进行第六次学习,87岁高龄的侯仁之被邀请前去作报告,介绍北京城的历史,他的报告题目正是《从莲花池到后门桥》。
侯仁之在叙述北京城的变迁过程时,再三强调了“中轴线”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高声呼吁“保护中轴线”“恢复后门桥下这段河道的水上景观”。侯仁之的报告受到北京市领导的充分重视。
2000年12月20日,莲花池和后门桥遗址举行修复仪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0年10月,侯仁之夫妇在京郊莲花池畔留影
来源|中国科学院
如今,北京西客站已成为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每日迎送着数以万计的旅客。而莲花池,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繁华的都市之中。这里,既有现代交通的便捷,又有历史文脉的传承。这一切,都离不开侯仁之的坚守与付出。
参考文献:
[1]“活北京”侯仁之[J].中国科学报,2013-09-13.
[2]侯仁之为何不遗余力保护卢沟桥?[OL].北京晚报,2022-09-21.
[3]纪念侯仁之诞辰110周年 | 侯仁之:城与守城人[OL].北京大学新闻网,2021-12-06.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