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新闻
李奇霖:资金面最宽松的时候已经过去
2021-05-27 15:31  浏览:1597  搜索引擎搜索“米优农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米优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目前,10年国债收益率已经向下突破3.1%,创下了年内的低点。而这一轮债券市场行情主要是靠资金面驱动的。尤其是4月和5月中上旬,在投资者都有缴税预期的时候,资金面仍然维持在相对宽松的局面,4月以来DR007的平均利率仅有2.08%。

当大宗商品涨价的时候,债券市场收益率之所以还能下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资金面的宽松,正是因为资金面宽松,大宗上涨产生的通胀预期也基本被债券市场给无视了。

于是,债券市场形成了一个奇怪的上涨闭环:大宗上涨-通胀预期-但资金面松-所以收益率下行;现在大宗下跌了-通胀预期被压低-那收益率更应该下。

可以说资金面松是债券投资者做多的信心之源。宽松的资金面给了债券投资者杠杆套息的空间,让投资者看到通胀预期,在不敢加久期的时候,还能够通过拿城投做CARRY(利差交易)获得息差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资金面为什么可以这么松呢?

如果细分来看,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从今年春节到5月上旬这段时间,股票市场震荡调整,赚钱效应下降,投资者出于避险考虑开始申购货基,而货基又会去配置同业存单等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并对狭义流动性形成补充。

政府存款的大幅下降也为银行间流动性提供了支撑,因为去年部分专项债募集的资金没有用出去,今年年初的政府存款是偏高的。这笔资金流入市场后也对流动性形成了明显的补充。2021年3月政府存款相比于1月减少了1.68万亿元,远高于2015~2020年的均值6527亿元。

此外,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与央行对资金面的态度有关,市场有了央行会对冲财政缴款,会呵护资金面的预期。

如果仅从投放量上来看,可以说这一轮资金宽松和央行投放并无太大关系。3月至今,央行保持着每日1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同时,考虑TMLF的话,在此期间,央行还通过MLF回笼了61亿元的资金。几乎为零的净投放表明央行在这一轮资金宽松的行情中贡献不大。

今年1月,央行为了降低市场杠杆,态度比较强硬,当时DR007盘中利率一度达到了7.5%,DR001更是达到了13%。

市场经历了1月资金面“鬼故事”以后,对资金面的预期就谨慎起来,尤其是考虑到4、5月份会迎来缴税高峰,叠加预期政府债可能会放量发行,不少机构都增加了预防性储蓄,以防资金太紧。

另外,当时因为市场通胀预期比较强,很多机构也担心因为通胀预期央行会收紧资金面,所以投资债券的时候也比较谨慎。

但4、5月份,预期中的缴税压力和政府债供应压力并未到来。市场平稳地度过了这一次纳税高峰,而且在4月金融数据发布会的时候,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还表示要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央行对这一轮PPI上涨表现得也极为淡定,比如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明确表示PPI是阶段性的,不存在长期通胀,相应地,货币政策也并未随之收紧。

平稳的资金面和央行偏积极的表态打消了市场前期的不确定性。这使得投资者原先的预防性储蓄需求降低,之前储备的流动性也白储备了,只能流入市场。

然而,站在当前的时间,我们认为资金面最宽松的时候已经过去。

判断资金面宽松与否,最重要的是看央行维持资金面宽松的意愿,先得分析一下为什么春节以后,央行愿意维持资金面的稳定。

春节以来的大宗涨价,既有海外输入性通胀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因素。

海外主要是因为美国搞MMT(现代货币理论)和供给弹性弱(有些资源国的疫情没有搞定)。

国内自身的因素主要是因为减产预期。国内定价的大宗上涨,尤其是黑色系的大宗上涨,肯定有经济复苏需求端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供给收缩预期引发。

这还不是指供给是真实收缩的,因为黑色系的产量增速和库存与历年比不算低,主要是因为市场预期未来产量会被严控,可能会买不到货,提前将买单释放,同时卖方因涨价预期囤积库存,导致供需关系错配。

前段时间黑色系的涨幅高于有色,上游大宗上涨离不开国内自身因素。上游大宗上涨自然会给下游制造加工企业较大的成本压力,侵蚀下游制造环节的回报率,而且上游大宗上涨给小微企业的压力肯定远高于大企业。

这个时候,货币政策没有动力通过收紧流动性去抑制通胀,下游和小微压力大,实体需求本身并不旺盛,上游上涨还有可能反噬实体的生产和需求。

国内大宗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是“预期”和“囤积”的因素,只要打掉大宗永远涨的“预期”就好了,犯不着通过收紧货币来调控。

而且黑色涨价更多是国内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不仅对企业降低大宗商品购进成本的帮助较小,而且对下游出口企业还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过去央行有动力维持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对内继续支持下游制造和小微企业,对外也不希望汇率升值太快。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在国内监管层频繁表态要加强对大宗商品调控的背景下,近期黑色金属跌幅居前,5月12日至5月25日,螺纹钢、线材、铁矿石、热轧卷板活跃合约收盘价跌幅均超过了20%,跌幅明显高于LME铜、铝等有色金属。

在黑色金属价格下降后,后续上游的核心矛盾会回到海外定价的大宗商品上,比如在这一轮下跌中,铜、原油表现得就比较抗跌。而且因为海外原材料生产国(比如巴西)的疫情目前依旧没有得到控制,加上投资扩产存在较长的时间,海外供给还是缺乏弹性的。

现在的情况是上游没有供给弹性,价涨但量起不来,但出口需求较为刚性,尤其是考虑到美国汽车、房地产、建筑建材、家电家具的库存都处于历史低位,甚至想买都买不到量,这个时候的主要矛盾是把上游成本给降下来,下游的“价”上去一些。

所以这时候允许人民币适当升值(节奏也很重要),降低企业进口原材料的成本,同时在出口订单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海外低库存要扩大进口是刚需),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且上游大宗“卡脖子”现象缓解以后,企业的生产、补库存、设备投资和实体的回报率本身也有个修复的过程,基本面有了确定性以后,继续维持宽松的必要性也不强了。

当然,实体回报率修复和基本面有了确定性以后,不仅有可能会改变央行对资金面的态度,股票的确定性也可能因此修复。再加上有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北上资金布局银行、券商,股票市场有了一个重估的过程。

其实从5月14日开始,当大宗开始跌了以后,市场人气就已经在修复了,当天上证指数上涨了60多个点,券商领涨,5月25日,上证指数更是上涨了2.4%,上涨了80多点,达到了3581点。

当股票市场开始修复,赚钱效应回来后,这也就改变货币基金前期扩张的逻辑,投资者可能会赎回货币基金转为申购股票型基金,现金管理类理财扩容的趋势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可以看到5月的股票型基金份额占比已经略有回升了。

最后回到投资者行为上。

现在市场又开始有了“资产荒”的声音,所谓的“资产荒”无非指的是钱多但合意的资产少,金融产品扩张的速度比优质资产生成的速度要快。

由于优质资产已经被充足的流动性推到了很贵的位置(收益率低),已经“买无可买”,那为了维持自身的规模稳定,投资策略上要么选择降低资质,买一些之前不敢买的;要么在优质资产上面加杠杆。

我们看到永煤事件后,市场一度是不敢碰弱资质城投和产能过剩国企债的,但现在产业和城投的利差、低评级和高评级城投的利差都已经开始压缩了,市场下沉资质的行为已经开始了。

从3年期城投和隔夜回购的利差来看,已经只有100~130BP的利差范围,而这个范围从历史横向对比来看,是偏低的。

当前市场的杠杆率在数据上看起来不算高,主要是因为有金融产品扩张的规模在支撑。

银行现金管理产品收益之所以好于货基,是现金管理类产品持有了不少收益高的二级资本债、非公开、永续债和非标,有它们打底仓,收益可以比货币高100BP以上。

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出来以后,由于监管要修改投资范围,约束现金管理类理财持仓的占比,在分子不好降的时候,理财可以做大分母,再加上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本身就比货基高,促使了现金理财类产品规模快速扩张。

但符合性价比要求的优质资产毕竟是紧缺的,当下对资金面乐观的预期必然会导致加杠杆的融资需求上升。

后续只要央行不和市场加杠杆的冲动做配合,套利链条必然是越来越脆弱的,也就是说,后续债券市场和资金面的波动率会逐步放大,投资者应提前预留好安全垫。

(作者系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陆家嘴传媒”。

发布人:613f****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