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地处唐古拉山北麓,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6月30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二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团队圆满完成帮扶任务,离开杂多县。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部署,该院第三批援青团队接续常驻杂多县人民医院。
杂多县人民医院内科病区心衰患者支哇巴曲每天看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二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队员、心内科王祥副主任医师查房,睡得特别踏实。听说新专家来“接班”,他笑得合不拢嘴,说:“看来咱的病,有人管到底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专科发展齐头并进
日前,杂多县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6岁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经该院儿科副主任却军措诊治,该患儿转危为安。“以前,病情重一些的孩子都转到州里医院治疗,现在基本能留在县医院了。”却军措说,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等疾病如今已在该院儿科实现常态化治疗。
“半年来,莫云乡、查旦乡的不少患者从海拔5000米的地方来看病。”杂多县人民医院内科才英住院医师对病区3床心衰患者刚华索南曲加的一句话感触至深,他说“以前跑断腿,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患者的信任来自帮扶成效。王祥介绍,依托帮扶机制,杂多县人民医院内科初步建立了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等专业组;针对当地高原病高发的情况建立心衰病房,开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规范心衰诊治流程,实现了心衰患者抢救“零死亡”。通过规范、完善胸痛诊治流程,2025年5月,该院胸痛中心通过青海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的专家评审,获评青海省二级胸痛中心。
筹建加速康复外科病房,实施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5项技术,对全县脊柱侧弯青少年进行全面筛查并联合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提供免费救治……谈及帮扶带来的变化,杂多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尼玛江才如数家珍。
“高原湿地坑洼多,牧民易受伤。过去遇到情况复杂的骨折患者,往州里医院转诊是唯一的办法,路上就得三四个小时。”尼玛江才感慨地说,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关节置换术等高难度手术,如今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二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队长、创伤骨科刘明曦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得以开展。
“当时,胃肠外科只能切阑尾、痔疮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二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队员、胃结直肠外科陈岩主治医师对刚到杂多县人民医院时了解到的情况记忆犹新。他介绍,经过半年帮扶,杂多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已能够独立开展大范围肠切除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杂多县人民医院院长、青海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王静介绍,2024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启动第二批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2025年上半年,杂多县人民医院门急诊诊疗量超过2.6万人次,同比增长54.8%;救治急危重患者200余名,成功率超过90%;患者外转率从70%降至10%。
绩效改革激发活力
“记得您第一次来杂多时,给难以为继的医院带来了希望。听说您要再回杂多当院长,大家感到很振奋。”杂多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李如才主治医师曾在微信上发给王静这段话。
2019年初,王静作为青海省内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专家赴杂多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担任该院副院长。“当时,本土医务人员在岗率不高,不敢多收治患者,主要是因为心里没底,同时受制于绩效。”该院普外科副主任吉永坦言。
王静认为,打破医院发展困境,首先要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为此,她一边为职工涨绩效、发放夜班费,一边着手改造宿舍、厕所和电路。2019年底,王静帮扶期满时,在杂多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外科等业务量大的科室中,每名医务人员每季度能有1万元绩效收入。
然而,王静走后,该院又面临资金掣肘的困境。“医院回到了老样子,医生没干劲,患者看病难,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原单位后,王静始终牵挂着杂多县的患者。2024年7月,在青海省加强国家重点帮扶县省内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机制下,王静再次请缨赴杂多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这次帮扶为期3年。
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王静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激励考核机制,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同时,着力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提高门急诊患者服务量。
儿科、康复科、口腔科、重症医学科、美容科、眼科等科室相继开设,会诊制度、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病历管理制度等规范化执行,精细化成本管控和临床路径优化降低住院次均费用……依托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杂多县人民医院实现了从亏损到收支稳定、患者外转率下降的转变。
“如今,普外科的患者多了好几倍。”在吉永看来,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能力,又在绩效考核上予以保障,让医务人员有了收治患者的底气和动力。
吉永举例说,该院普外科共有8名医务人员,其中5人在编,3人为临聘人员。绩效改革后,临聘人员固定工资由1880元提升至2500元,绩效考核与在编人员按照相同制度执行。
“现在的工资,足够在县里生活了。”2023年入职杂多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嘎玛义西朋措说,他每月有近5000元的工资收入,在医院新建的职工食堂吃饭让他每月还能省下几百元。
医务人员的职业获得感,是帮扶成效的生动写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援青干部、杂多县委副书记张君华介绍,2025年,在青海省委组织部等5家单位公布的2024年度“组团式”援青工作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中,杂多县人民医院获评优秀等次。
“医院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还不够。”王静描绘了2027年的发展愿景,“依托青海省人民医院、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青海爱尔眼科医院等单位捐赠的医疗设备,全力以赴发挥‘传帮带’作用;充分借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资源,培养一批‘带不走’的紧急医学救援人才。”
鱼渔双授长效赋能
在杂多县人民医院骨科,刘明曦手把手带教徒弟尕普措。“刚开始连消毒、术前准备、简单的骨折复位都做不好,现在能独立地完成基础手术了。”尕普措说,这样的“师带徒”模式已在全院推广。
“跟着师傅学到了先进的诊疗经验和康复理念。”每天和王祥一起查房,是才英集中查缺补漏的时间。她说,接受为期半年的带教后,她面对患者时心里更有底气了。
“从药物选择到剂量调整,从诊疗规范到病历书写,老师指导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二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队员、儿科王伟主治医师的带教,杂多县人民医院儿科白玛永藏助理医师这样评价。
“医院不缺人,缺的是人才。”王静介绍,为了填补杂多县人民医院口腔专科建设空白,她专门从省里请来专家重点培养杂多县口腔专科人才。
“医疗帮扶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三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队长、内科庞博副主任医师介绍,第三批团队由手足外科、胃肠外科、心血管内科、儿科、老年病科、眼科的6位医师组成,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2人,持续深化“师带徒”帮扶仍是本次帮扶工作的主基调。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表示,该院将依托第三批团队持续开展临床诊疗、教学培训、学科建设等技术援助,接收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到院进修,落实“导师制”跟踪培养,力争协助受援医院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骨干人才、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努力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张丹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