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海洋合作专题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海洋合作专题论坛由自然资源部主办、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协办,主题为“共促蓝色合作 共奏丝路海韵”。这是在高峰论坛框架下首次举行以海洋合作为主题的专题论坛,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和国际组织代表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于福江从增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方面建议,未来沿海国家和地区应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预警技术和能力、防灾减灾意识。
论坛发布了《“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及“一带一路”蓝色合作成果清单。
《“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
节选
《“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呼吁各方采取一致行动,共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共商蓝色合作大计,共享蓝色发展成果,共建美丽蓝色家园。其中包括:
——提供海洋公共服务。包括建立海洋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共建重点海域海洋灾害预警报系统,及时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产品,共同应对海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带一路”蓝色合作成果清单
节选
“一带一路”蓝色合作成果清单包含4方面内容。其中包括:
——中方打出的合作举措。包括与南海周边国家共建共享南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提供海啸预警服务。
——合作项目清单。包括创建东南亚海洋环境预报系统。
全文查看可点击:
共商共建共享 共迎蓝色未来
自然资源部门“一带一路”海洋合作成果(节选)
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远航,在世界历史版图上,两条“丝绸之路”,恢宏而壮美。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
2023年10月10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发布,介绍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取得的成果。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交融新时期。
今天,中国自然资源部门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相关机构“共商共建共享”,蓝色伙伴关系持续加强,海上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海洋科技交流稳步推进。海洋的世界与开放的中国,共迎蓝色未来。
海洋科技交流稳步推进
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中,“‘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持续业务化运行,范围覆盖共建国家100多个城市”写入“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发运行。该系统采取“7+2”建设模式,包括海面风、海浪、风暴潮、海啸、搜救、溢油和海洋温盐流7个预报分系统,以及“海丝路航行安全保障服务信息平台”和中国海洋预报网海丝路专题频道。
“海丝路航行安全保障服务信息平台”与外交部“平安丝路”项目对接,“平安丝路”网站开设港口海浪预报、风暴潮、海啸预警等信息专栏。平台现有注册用户290余位,累计访问量达53100余次。
在“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为海上互联互通保驾护航的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也在为南中国海周边国家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公共产品。
2019年9月16日,IOC秘书处签发“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于2019年11月5日启动正式运行的通函”,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用户手册作为正式技术文档一并发布。该中心依托我国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承建。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的国际预警服务区域包括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覆盖了该区域主要的地震俯冲带,为南中国海周边的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并组织开展该区域的培训、宣传教育等减灾活动。
斯里兰卡梅丽莎联合观测站。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运行至今,对南中国海区域发生的37次事件制作发布了41期产品,首份海啸产品平均用时7.3分钟。其中,2022年7月27日发生在菲律宾吕宋海域的7.0级地震引发了局地约10厘米的海啸波,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在震后约5分钟便发出了第一份预警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IOC秘书处执行秘书弗拉基米尔·拉宾宁指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是太平洋海啸预警和减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又一重大贡献。
全文查看可点击:
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自然资源部、i自然全媒体
未来两天海洋环境预报
预计明天,
渤海有1.4到2米的中浪区;
黄海北部有1.8到2.3米的中浪区;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有2到2.8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东海南部、钓鱼岛附近海域有2.2到3.2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台湾海峡有2.5到4米的大浪到巨浪区;
台湾以东洋面有1.5到2.5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巴士海峡有1.4到1.8米的中浪;
南海北部有2到3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南海中部有1.2到1.8米的轻浪到中浪;
南海南部有0.7到1.2米的轻浪;
受今年第16号台风“三巴”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北部湾有3到5米的大浪到巨浪区。
预计后天,
黄海南部的大浪区减弱消失;
东海北部的大浪区维持,浪高1.7到2.7米;
东海南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大浪区维持,浪高2.6到3.2米;
台湾海峡的大浪区维持,浪高3.4到4米;
台湾以东洋面的大浪区维持,浪高2.8到3.2米;
南海北部的大浪区维持,浪高2.8到3.4米;
受今年第16号台风“三巴”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北部湾的大浪区维持,浪高3到4米;
巴士海峡将生成新的大浪区,浪高2.1到3.1米;
南海中部将生成新的大浪区,浪高1.5到2.6米。
10月19~23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
美丽海岛海域海况
预计明天,
钓鱼岛、涠洲岛附近海域有2.7~3米的大浪,大陈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南澳岛附近海域有2.1~2.4米的中浪,以上海岛都不适宜乘船出行;
长岛、刘公岛、东极岛、南麂岛、嵛山岛、川山群岛、南三岛、东海岛附近海域有1.8~2米的中浪,嵊泗列岛、岱山岛、普陀山、洞头岛、万山群岛、海陵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附近海域有1.3~1.7米的中浪,这些海岛较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我国其他美丽海岛附近海域都是轻浪,海况不错,非常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美丽海岛是指以下的35个海岛:
觉华岛、长山群岛、菩提岛、长岛、刘公岛、灵山岛、秦山岛、连岛、崇明岛、嵊泗列岛、岱山岛、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玉环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三都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涠洲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
更多滨海旅游预报 尽在中国海洋预报
PC端可登录中国海洋预报网http://www.oceanguide.org.cn
移动端可使用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进入“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进入“全球海啸预警”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