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洁怡&官塘名媛
编:小树
雪域高原,山东青年,藏族小伙……
生死、相遇、重逢……
2024年1月26日,由迷影咖啡联合广影国际影城共同举办的《回西藏》导演连线南宁场落幕。寒夜漫漫,广影星光店的银幕上,广袤藏地的灵性与诗意恍若暗夜明灯,为迷途的人们照明,两位男主角老孔和久美的温暖情谊在南宁观众的心中久久回荡。
活动现场签到照
20世纪90年代,同题材电影《孔繁森》由陈国星执导,感动了许多人。时隔26年,导演陈国星和藏地新浪潮导演拉华加合作,共同创作了电影《回西藏》,影片根据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和他的藏语翻译阿旺曲尼真实故事改编。编导以小角度切入主题,回到生活本身,进行了一场从心出发的情感探索。
《孔繁森》海报
老孔,一个第一次踏入西藏工作的青年,面对藏地,既有困惑,更有挑战。久美,一个“见过世面”的藏族小伙,内地求学,沉默寡言。两人意外地相遇,开启了一场文化与心灵的碰撞之旅。从陌生、隔阂到熟悉、心灵相通,他们的情谊跨越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对于老孔而言,雪域藏地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心底牵挂的另一个故乡。对于久美而言,老孔不再是那个为了“升官”而待在西藏的人,而是朋友、亲人。
老孔(右)和久美(左)
《回西藏》不仅是老孔和久美的情谊书,也是对信仰的一次诠释。久美每次和老孔说的“你不懂”,背后都隐含着藏族人的信仰。它们是藏族人对生命生老病死规律的理解,是用身体丈量土地的朝圣,是平静无痛离世的曲珍奶奶,是修水坝时的反对声,是将糌粑洒向天空的祈福,也是偷马贼在寺庙前的低头畏缩。
辽阔的星空、带有酥油和糌粑味的生活、用小刀吃肉、对生命的尊重、对信仰的虔诚……影片对西藏风土人情素描式的勾勒,让观众领略到西藏的神秘和祥和。细腻的镜头语言、真挚的表演,将汉藏两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与互助娓娓道来,《回西藏》是援藏故事的重新演绎,也是汉藏交往交融的真实写照,更是不同文化如何共存共生的探索。
《回西藏》海报
这样一部别开生面的“主旋律”电影,究竟是如何创作与构思的?在映后谈环节中,该片导演拉华加、制片人纪焕学与迷影er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历程。
“艺术化”的主旋律
导演拉华加告诉南宁观众,《回西藏》的概念与素材的确来自于本片另一导演陈国星1996年拍摄的《孔繁森》。在筹备时期,剧组已经定下《回西藏》要对孔繁森的故事“进行艺术化处理”这一基调。无论是加入拉华加这个藏族导演,还是加入久美这个藏民角色,还有在日喀则尽量还原45年前的生活场景,都是《回西藏》一开始就笃定的创作方向:使西藏这个地域特征更为具体化,让人物的关系和情感去推动主题的呈现。这是一种非常进步的、具有当下意识的平等视角,而不是27年前多少有点“拯救情结”的汉藏英雄传奇。
导演回答主持人提问
久美真的存在吗
片子是动人的。结尾,援藏干部“老孔”与藏民兄弟“久美”,在山花灿烂的梦境中重逢,民族友谊跨越生死,走向永恒。双男主惺惺相惜的剧情,让人很难相信自己在看一部主旋律题材电影,还以为是什么风花雪月的古偶。
公开资料显示,电影原名就叫《老孔与久美》。一个关乎民族团结的宏大主题,浓缩到非常具体的人物、非常细腻的关系上。久美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坚守着藏族的信仰,同时愿意接纳外来文化,是老孔的一盏明灯。老孔为西藏做的贡献,有了人性层面的动机,而不只是“伟光正”这种概念化的解释。
根据片尾提示,久美的真实人物原型是阿旺曲尼。1996年版《孔繁森》没有久美这个人物。阿旺曲尼给孔繁森做藏语翻译是真事儿,跟孔繁森合影也是真事儿,但《回西藏》里的久美,并不等于现实中的阿旺曲尼。此前拉华加导演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编剧之一张大磊建议大改剧本,让久美完全成为一个虚幻人物,一个藏文化的符号,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小天使”是谁
“超现实”是导演拉华加和制片人纪焕学在映后连线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在电影的片头、片尾都出现了疑似“童年久美”的小男孩,他究竟是谁?他只存在于老孔的梦中吗?“这个孩子是剧本阶段就有的角色。之前陈国星导演在青海拍戏,出了车祸,他躺在地上,看到一个小朋友骑着一匹马闪过,然后他就晕过去了。”醒来时,陈国星已经在医院里,如获新生。拉华加告诉迷影er,在剧本阶段,陈国星导演就希望有那样一个小孩,因为他觉得青藏高原这片土地上,可能随时会有“天使降临”之类的事情发生。
“小男孩就像一个小天使,他和久美之间有关联,从他们的服装造型就能看出。”拉华加说,这就是一种超现实的片设手法,具象化的人物在这种文艺性表达实践中可以成为某种象征,而不在于拘泥于纯粹现实的关联。“‘他看到天使一样的东西’,是一种想象,文字表达可以很准确,镜头表达却很难。你真去拍久美,没有那种感觉。但把久美变成一个小孩,一个天使,别人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回西藏》
《回西藏》这个看起来非常直白的片名,其实也是藏得很深的“象征”。迷影观众发现,影片90%的篇幅都在描述1979年老孔第一次进藏的事情,而1988年老孔第二次进藏,也就是所谓的“回西藏”,仅仅配了结局一场超现实意味强烈的梦境,然后在梦境中结束全片。
所以为什么片名要叫《回西藏》?制片人纪焕学在即时连线时谈到,“我们在拍摄之前的剧本阶段,有部分内容真的与孔繁森第二次到西藏相关。但后来在拍摄时,我们没有去展开。”
纪焕学说,剧组想表达的是‘回’这种精神——西藏已经成为孔繁森的第二故乡。“他对西藏的情感,最终促成他回到西藏,甚至为这片热土付出生命。他的精神动力源泉在哪?我们是想去做这样一种表达。”
— End —
更多精彩,尽在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