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进行了一次重大制度创新,这就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下称《国家标准2021》)近日正式公布实施。
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国家标准2021》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部委人士对此进行解读。
《国家标准2021》明确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涵盖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化服务保障“两个保障”,共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
《国家标准2021》由国家发改委等21个部门共同起草研究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坦言,在研究相关标准、制定相关政策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如何处理好既要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线、提供好基本民生服务,又要处理好财政承受能力的可持续问题。
最终,相关部门确定了《国家标准2021》制定两大原则,即“应有尽有”和“承诺必达”。
他强调,这个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底线标准。下一步,各个地方还会需要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地方具体的实施标准,以此确保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真正落实落地,把最适合人民群众的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
上海财经大学邓淑莲教授告诉第一财经,从本次出台的标准看,范围涉及教育、养老、医疗等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服务,应该说与我国的国情相契合。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选择最必需的公共产品,确定合理的公共服务水平,使之既能满足大众基本的公共产品需求,又不至于损害效率,更不能超出财政承受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国家标准2021》也将动态调整。
赵辰昕表示,目前各个部门在一起会商研究,初步考虑是,原则上每五年结合基本公共服务相关规划编制,在全面评价评估的基础之上,对标准进行集中调整。与此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重大政策出台和规划中期评估等,适时就个别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进行动态有序调整。
为了落实《国家标准2021》,相关部委将采取新举措。
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冯亚平表示,下一步将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老年人能力评估国家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领取老年人福利补贴、享受基本养老服务的依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张立新表示,将进一步细化国家标准服务项目对应的具体人社服务事项,优化服务流程,确保服务落实落地。并开展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不断提升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等。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闫晓东表示,下一步将推动省级人民政府尽快出台实施标准,进一步细化、量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支出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