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了凡四训》学习第 120天
2024-12-22 21:13  浏览:263  搜索引擎搜索“米优农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米优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恻隐之心

【原文】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无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解读】在这段文字里,了凡先生多次提到一个词,那就是“恻隐之心”。那么,到底什么是“恻隐之心”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同情心,是仁者的爱心。

“恻隐之心”这个概念最早由中国的儒家圣人之一——孟子提出来。根据《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简单来说,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人人都有,没有恻隐之心的人,恐怕连人都不算。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就是那个“仁”字。

从古至今,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无数圣贤穷尽一生都在追求“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这些圣贤都非常努力地行善积德,希望早日求仁得仁。孟子认为,“仁”其实就是指的恻隐之心。既然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为什么仁者还要费力去追求呢?因为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恻隐之心本身,而是要将这种心推广开来。

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但很多时候,人们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恻隐之心。比如,有人在看悲情的电视剧或电影时,会为剧中受苦的人感到难过,甚至流泪。明明知道剧情是假的,但在恻隐之心的驱使下,他们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行善和施行仁政也是恻隐之心的表现。不过,大部分时候,恻隐之心都藏在心底深处,没有表现出来。因此,我们才会觉得行善的人很少,施行仁政的统治者也很少。于是,古代的圣贤提出了“仁”的观念,他们追求“仁”,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把内心的恻隐之心发扬光大。所以,当我们翻阅古代典籍时,经常会看到许多圣贤的思想、语录或书籍都围绕着同情心、慈悲之心和恻隐之心展开。比如,《周礼》记载:“孟春之月,牺牲无用牝。”意思是,早春时祭祀用的牲畜不能用母的。其实,这也是恻隐之心的一种体现。毕竟,在古代,祭祀活动是大事,杀牲口是常事,但早春正是母畜怀孕的季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人们自然不会去杀母畜。这正是恻隐之心的作用,是仁慈的表现。

孟子还说过:“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意思是,君子应该远离厨房。因为厨房里多杀戮,而有恻隐之心的君子是不愿见到这种场景的。另外,君子在厨房里目睹过多杀戮,可能会迷失自我,失去恻隐之心和慈悲之心,这是君子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君子必须远离厨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住那颗恻隐之心。此外,古代圣贤还有“四不食”的规定,即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也就是说,听到宰杀声不吃,看到宰杀场面不吃,自己养的不吃,专门为自己宰杀的不吃。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的肉,才是圣贤们能接受的。这“四不食”充分体现了圣贤们为了追求“仁”所做的努力。

当然,后人如果想向圣贤学习,就必须做到这些。但最重要的是,不能丢掉自己的恻隐之心。保持一颗恻隐之心,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有了恻隐之心,才会懂得行善,才会去行善积德,才能得到上天赐予的福报;有了恻隐之心,才能真正向先贤看齐,真正学到先贤思想的精髓。

发布人:9dfe****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