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私募机构找不到托管平台,说明其投资标的或者运营管理层面有问题。”上海小郁资产总经理左剑明说道。
左剑明所描述的,是针对于在一家网络平台实名认证的私募基金经理徐某,因其重仓价值股遭遇大幅亏损,进而导致基金净值持续滑落,产品面临清盘之际,该基金经理希望找到产品接盘方。
徐某的遭遇或许仅仅是小型私募机构的一个缩影,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年内已有616只证券类私募基金遭遇清盘,其中高达516只基金为提前清算,提前清算的产品占比达到83.77%。
无人接盘的原因
5月11日,徐某在某平台发文求助,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因为一些原因,如果找不到托管的平台,那么意味着这个产品即将清盘。但是……”该求助贴曾引发圈内各路大V转发。
一位长期从事私募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一般来说如果一家私募机构找不到托管平台,说明它的运营手段或者投资标的是有问题的。
“如果一个私募机构找不到托管平台,那么他的操作手法,包括其资质大概率是有问题的,否则的话很难理解。银行现在不给小私募机构做投管,还是情有可原的,他们会觉得你的规模太小、不愿意给你做,还浪费一个人力资源。托管费用一般在万分之5~千分之1区间,对于银行来说费用确实太少。但券商不一样,‘蚂蚁肉、苍蝇腿’,对券商来说都是肉,券商一般都会做托管的,如果券商不愿意帮你做,大概率的话是产品的运作上不规范。”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解释道。
据左剑明介绍,有很多种情况,都会使私募机构触及“运营不规范”的问题。
比如机构在打单票的时候,根据基金合同,有多少比例、配置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或者有些机构在一开始时就跟投资人协商好,是投定增亦或是要在哪类板块做一个布局。
如果此时该基金既没有买定增(比如直接投资二级市场)。也没有按照基金合同里约定的那样,去配置消费或者医药板块,而是直接ALL-IN在建筑类的板块当中。
“当然这个情况非常复杂,有很多情况都有可能触碰到私募机构的合规底线。比如某私募机构最终投资标的或者运作方式,与其最初产品说明的不一致。”左剑明总结道。
资料显示,徐某旗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于2018年6月4日,截至2021年5月21日,单位净值0.6070元,今年以来收益率0.33%,近一年亏损4.26%,总收益为-39.30%,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15.50%。
从历史净值来看,徐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净值最高是在2019年4月19日,收益率达到11.40%,随后净值震荡下跌,在2019年9月20日净值首次跌破0.8元,并在此后一路跌破0.7元甚至0.6元。
配置有问题?
左剑明表示,徐某在“求助文”里所说的“高杠杆”有两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是该产品通过融资融券的形式加了杠杆。
第二种则是该产品本身就是高杠杆型产品。
左剑明解释道:“很多私募都是结构化型产品,自己出资1000万,问银行借3000万、5000万元,本身资金结构是有优先和劣后之分的。就算标的股票不涨不跌,有可能每年付出的利息就把该公司拖死了。”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很多机构采用平层基金,设置收益优先分配的模式,从而规避结构化产品限制。
此外,左剑明对徐某重仓建筑股的做法也不太理解。
“既然他标榜自己用基本面和PB思路做投资的方法是价值投资。按照他的逻辑,应该去买银行和钢铁股。价值投资不光是看企业的绝对价值,还要看其业务模式。
比如茅台,往年年利润增长幅度超过10%,而且全市场缺货、产品供不应求,没有太多货,也不允许涨价。但建筑类企业往往不是这样的,建筑类企业往往需要垫资,而且是项目制,这个项目做完了下一个项目在哪里可能都不知道,还要营销各层级关系,所以这一类公司我们往往称之为透明度比较低的公司。价值投资的大佬巴菲特也很少去重仓这类股票。”左剑明说道。
据他介绍,很多价值投资者不会满仓或者高杠杆重仓配置建筑股,一般性的组合配置是配一部分消费、一部分医药、一部分科技,当然了也会配一部分的建筑。“徐本身的组合配置也有问题”。
机构“假装在做私募”?
从整个私募市场表现来说,徐某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面临清盘并不是个例。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年内已有616只证券类私募基金遭遇清盘,其中高达516只基金为提前清算,提前清算的产品占比达到83.77%。
但另一方面,2021年4月私募证券基金新备案产品数量为2417只,较上月小幅下降,但仍保持高位。
“行业内卷现象严重。”一位私募发售渠道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格雷资产董事长张可兴表示,这么多私募基金遭遇清盘,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从春节之后到3月9号左右,一个月的时间市场经历了特别快速的下跌,很多股票,特别是前期涨幅比较巨大的一些权重股,包括白马股,跌幅均在二三十到三五十之间,跌幅巨大且快速。
还有一个原因是春节之前,市场延续了去年基金发行的火爆局面,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创出历史的新高,但是很多基金正好赶上了在春节之后或者在春节之前开始建仓,甚至达到比较重的仓位,市场如此快速的下跌,就直接导致基金净值大幅下跌。
同时很多基金带有预警线和止损线,一般来说,行业通行的规则是七毛止损或者是八毛止损,整个市场很多股票的跌幅都是在二三十以上,在面临这么快速的下跌的时候,很多经验小或者说没有经历过市场快速下跌的熊市,这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可能会措手不及,来不及减仓,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动击穿止损线,被动清盘,这是大量管理规模小的基金被迫清盘的主要原因。
据左剑明介绍,一般来说只有“杠杆型私募产品”会设置预警线和止损线。“如果不设预警线,银行就不会做配资,即不会把资金给你”。
具体杠杆比例是多少,要涉及到几方之间的博弈。
“这两年1:3的产品(一个点的自有资金、三个点的银行配资)不一定好过,信托公司不一定给你接通道,现在做成1:2的比较多。”左剑明说道。
据他介绍,一般来说私募基金净值降到0.85就会预警了、“到0.8肯定就强平了,很多情况下净值下降到0.82都会强平。”
“而目前市面上百分之八九十的产品全都是高杠杆型产品。”
“我认为股市现在还是处于相对强势的位置,如果大盘下跌到3000点以下话,我相信整个市场面临的清盘压力就会集中爆发了。”左剑明说道。
和很多行业一样,私募行业同样面临28分化的问题:头部越来越好、尾部越来越差。
“5个亿的资金保有量已经属于较大的私募机构了,很多小私募资金体量只有几千万。过去如果没有两个亿的资金规模(总运营规模和保有量),基本上就属于‘僵尸基金’。”
因为私募管理人管理费只有1%,如果是没有后端分成的话,两个亿的保有量,管理费也就是200万元左右,去掉房租和工作人员的开支,其实生存已经很成问题了。
问题在于,目前为止国内一半以上的私募产品管理规模可能不到两个亿,他们就像“假装在做私募一样”。“所以我认为,这些盘子不被清退,是不正常的。”左剑明总结道。
针对以上问题,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各种途径尝试联系上述私募基金经理徐某本人求证,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