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类基金产品,其分类从未得到官方正式认可,但在行业内部约定俗成之下,其名称就这么口耳相传的固定下来。
这就是“固收+”基金。
“从我的经验来看,很多投资人购买基金时,不太会去细看基金里面的细则条款,这时带有固收字样的基金产品,对稳健型投资者诱惑力很大。”一位基金渠道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原本应该以“稳健”著称的部分固收+基金,却在今年以来遭遇大幅回撤,无论是业绩还是新发产品数量。
当“固收+”变身为“固收-”,究竟是谁之过?
大打擦边球
Choice数据显示,部分固收+产品回撤幅度甚至超过了20%(注:这里固收+产品,统计口径为业内普遍认定的偏债混合型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表示,鉴于“固收+”产品在获取股票或可转债等产品价格波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承担了相应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股市回调必会对“固收+”净值形成一定拖累,由于不同“固收+”产品的股票或可转债仓位、风格特征各异,因此最终拖累程度也各不相同,回撤幅度也各有差异。
恒天基金产品研究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上主投可转债的二级债基属于可转债类主题基金,并不属于“固收+”策略的范畴。“固收+”策略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注重回撤控制与客户持有体验。“固收+”策略产品往往呈现低波动、收益稳健的特点。公募基金里常见的“固收+”基金类型包括:含转债的纯债基金、可转债仓位低于50%的混合二级债基、权益仓位低于30%的偏债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基金和偏债FOF基金。
但是,在支付宝“偏债基金”板块里,近一年以来回撤幅度较大的宝盈融源可转债债券C(最大回撤达29.08%)、宝盈融源可转债债券A(最大回撤达28.92%)、金信民旺债券C(最大回撤达22.83%)、泰信双息双利债券(最大回撤达18.36%)、华富可转债债券(最大回撤达17.94%)、富安达增强收益债券C(最大回撤达17.26%)、长盛可转债债券C(最大回撤达17.07%)等高配可转债的基金,均被列入“固收+”板块。
根据基金一季报,宝盈融源可转债债券投资可转债(可交换债)的比例,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105.21%;金信民旺债券C投资可转债(可交换债)的比例,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45.66%;泰信双息双利债投资可转债(可交换债)的比例,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81.52%;华富可转债债券投资可转债(可交换债)的比例,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104.24%;富安达增强收益债券投资可转债(可交换债)的比例,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达106.49%。
李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固收+”不是官方认定的分类标准,行业普遍认为的“固收+”,是在债券打底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弹性收益。可转债品种具有特殊性,其风险收益特征会比一般的信用债和利率债都高,体现出一定权益属性,因而可转债基金波动更为显著,可转债主题基金也不属于“固收+”产品。
但是,“固收+”产品注重大类资产配置和久期管理,收益增强方法较为多样,偏债混合基金多采用股票、可转债和打新增强收益;一级债基主要是可转债投资;二级债基主要是可转债和股票投资。对于以上提到的高配可转债的二级债基,我们认为仍可以称为“固收+”产品,但具有“固收”标签下的“擦边球”意味。
有的基金公司在对外介绍“固收+”产品时,则更加突出“攻守兼备”。例如,长盛基金在其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推文中指出:“固收+”产品有可能在较低波动基础上,给投资者带来相对稳健的收益,从而持有体验更舒适:股票型基金总指数波动明显较大,而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基金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回撤更低,充分体现了“固收+”产品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优越性。
但可以看到的是,长盛可转债债券C近一年以来最大回撤达到了17.07%。
而宝盈融源可转债基金经理邓栋曾在该基金发行时对媒体表示,投资策略方面,将会采取比较稳健的策略,以低溢价率的大盘转债为主要的配置,再利用宝盈基金在成长股上的研究优势,自下而上的选取一些转债标的,以一定的仓位配置。
考核机制导致稳健型产品博收益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员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公司有两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固收+”产品,“一名负责固收部分,另一名负责增强的部分。”
该基金公司员工表示,以上两名基金经理“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会共同制定产品的组合策略。
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固收+产品的现状。
恒天基金产品研究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2020年以来,市场上新发固收+基金大部分都采用了“双基金经理机制”。
其中一名基金经理擅长股票投资,一名基金经理擅长债券投资,双方合作管理固收+产品。从专业上而言,双基金经理机构设立专门投资债券和股票的基金经理,对于细分领域的投资管理会更深入。然而,仍然需要考察两位基金经理在各自领域的投资经验、投资逻辑、过往产品业绩,对于双方的硬实力进行验证。
同时,关注两位基金经理以往是否有合作管理产品的经验,在产品投资决策中的话语权和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否则,可能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影响产品业绩。
李湛表示,“对于‘固收+’产品,设立双基金经理机制,是做好专业投资、获取超额收益的必要条件。当然,债券基金经理和股票基金经理不能各做各的,需要经常交流、密切合作。‘固收+’产品就像混合双打,不仅运动员本身要有过硬的技术,更需要两人在比赛中密切配合。在‘固收+’产品中,债券具有相对稳定的优点,但其进攻性不如股票。只有将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做好攻守兼备。”
一般而言,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需要在三个方面密切配合。
首先,当流动性大幅收缩时,可能会出现“股债双杀”的情况,这时需要同时降低债券和股票的仓位,两位基金经理需要达成共识,不能有人恋战逞英雄。
其次,除了流动性大幅收缩时,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往往呈现反向关系。当股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债券市场往往会有比较好的表现。这时,债券基金经理要善于拉长久期,充分利用债券市场机会,对冲股票市场下跌的风险。
最后,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需要明确各自定位。债券投资的目标是获得相对安全的基础收益,不应该冒太大的风险,特别是不能为了收益,而买低等级的债券。股票投资的目标是获得增厚收益,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股票的波动风险,但可以通过筛选长期稳健的个股,尽可能兼顾稳定与收益。运用好双基金经理机制,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密切配合,将使得“固收+”产品获得好的业绩。
李湛同时表示,部分“固收+”产品在定位稳健的同时,实际上走向了博取高额收益的路线。“固收”产品出现业绩上的较大偏离,主要与三方面原因有关。
一是与公司内部对于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有关。如果公司按照相对排名来考核,那么基金经理自然有博取高收益的动机。
二是出于大客户的需求。如果大客户要求做到产品高弹性,基金经理很可能会选择更激进一些。
最后则是出于做大产品规模的动机。对于小型基金公司而言,只有把阶段性业绩冲到最前面,才能获得曝光率,才有可能做大规模。小公司的生存压力大,必须先把规模做大,再谈长期业绩。
如何避免“固收+”变“固收-”
究竟如何做好“固收+”,平衡用户体验和公司内部考核机制。
2020全年市场先后经历了利率大幅上升以及“永煤事件”的冲击,在四五月份出现债券和股票的切换,下半年又出现了两个市场的风格切换。
鹏扬基金策略分析师魏枫凌表示,要做好“固收+”产品,需要把宏观研究、考核导向、风险防范这三个方面都做好,才能管理好“固收+”组合。
恒天基金产品研究部负责人则表示,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产品的回撤控制亦是做好“固收+”产品的关键考虑因素。结合资产配置,若基金经理拥有较强的资产配置能力,那么在大的行情转折点能够防止产品出现大的回撤。同时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对于市场波动、底层标的资产的监控等都需要细致的研究和跟踪,设置一定的交易纪律,以呈现出稳健的产品。
当然,正如文章开头那名基金渠道人士所言,很多投资者投资“固收+”,是冲着名称里的“固收”字样而来,期望获得稳定收益。
但部分高配弹性资产的基金产品却在市场波动时面临大幅回撤,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一名固收+基金经理表示,关于“固收+”的“+类资产”,包括打新和权益类资产,当该类资产越来越贵或者结构性机会越来越少的时候,“+”就不体现在权益上,反而是体现在固收当中的,比方说久期策略,它的弹性释放得会更大一些。
当然,更好的做法或许是,监管机构给予“固收+”类产品的官方分类标准,或者直接向投资者说明这类产品收益的波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