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7月16日,是叶企孙诞辰127周年。
叶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物理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和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培养出79位院士和10多位“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现代物理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中华民族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叶企孙以“教育救国”的赤诚,铸就了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他27岁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也是理学院的首任院长,还数度代理主持清华大学校务,也曾主持西南联大校务,是冯友兰口中“清华大学仅次于梅贻琦的‘第二把手’”。
他以“重质不重量”的育人理念,培养出79位院士和10多位“两弹一星”元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年轻时的叶企孙
来源 | 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从黄浦江畔到哈佛实验室
1898年7月,叶企孙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致力于发展新式教育的清朝举人,同黄炎培等人创办了新式学校——上海敬业学堂。9岁起,叶企孙在这里开始学习西算、理化、博物等西方学科。
13岁时,叶企孙入读清华学堂,并于1918年以庚款公费生身份,与200多名清华学子登上了赴美留学的轮船。
1920年,叶企孙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杰弗逊实验室,师从实验物理大师布里奇曼(P.W.Bridgman),攻读实验物理硕士研究生学位。在这里,叶企孙从事的第一项物理研究工作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测定普朗克常数h值。
他与W.Duane、H·Palmer合作,在1921年测定的普朗克常数的平均值,这项被诺贝尔奖得主康普顿称为“对普朗克常数最可靠的测定”的成果,被国际学界沿用16年,更让世界首次记住了这位中国物理学家。
两年后,他在12000个大气压的极端环境中探秘铁磁体特性,其博士论文《液压对铁磁体磁导率的影响》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高压磁学研究的新大门。
杰弗逊实验室的实验物理科研作风,为叶企孙注入了更多科学、理性、实证的科研思维,卓越的科学成就更是足以让他在美国享有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收入,但他仍毅然决定回到祖国,为教育事业献力。
清华物理系的“创业者”
1925年8月,叶企孙辞别工作一年多的东南大学,进入清华学校任教,并于1926年被推选为物理系主任。当时,物理系只有梅贻琦、叶企孙两名教授,但梅贻琦忙于清华校务,因此实际教学工作由叶企孙一人承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清华大学1932年度校务会议成员
左起: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梅贻琦、
杨公兆、张子高
来源 | 《清华年刊(1932年)》
叶企孙深知“要办好大学,必先有好先生”,因此他用宽广的胸襟,将延请人才作为重要工作。
无私举贤的胸襟:1928年,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普顿的弟子吴有训后,叶企孙主动要求将其月薪定为340元,比自己高出40元。1934年、1937年更两度让贤,先辞物理系主任,后让理学院院长之职于吴有训。
不论出身的胆识:1931年,叶企孙力排众议,支持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主张,录用初中毕业的店员华罗庚进入算学系工作,后来不仅提升他为助教,教大学微积分课程,更破格送其赴剑桥深造,使他有机会接触世界数学前沿。
破除阶层的慧眼:发现校务处勤杂工阎裕昌聪明好学,就用心培养他管理学生物理实验的仪器,并要求尊称其“阎先生”。1929年,王淦昌毕业论文遇阻时,正是阎裕昌将废弃的起电机改制成可用的高压电发生器,才帮他化解了难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世纪30年代,叶企孙在清华园内的
北院7号住宅前
来源 |《文史天地》2023年第10期
叶企孙身体力行知人善任的理念,推动清华大学理学院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之风,吸引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周培源等一批名家受聘清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英国学者狄拉克、法国学者朗之万、美国信息论创始人维纳、欧洲航空权威冯·卡门也被吸引前来讲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
在大礼堂前合影,前排左起戴中扆、周培源、
赵忠尧、叶企孙、萨本栋、任之恭、傅承义、
王遵明
来源 |《文史天地》2023年第10期
“重质不重量”的精兵教育理念
在教育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叶企孙还推动物理系形成独特的育人体系。
秉持“重质不重量”的原则,在生源选定和课程设置上都是优中选优。限定每届招生不超过14人,1929-1938年间仅毕业69人。据王大珩回忆:“高于我班的学生,每班仅七八人,至我同班十人”。
这样的超高淘汰率更蕴含了“因材施教”的初衷。胡乔木本是1930级物理系学生,转入历史系后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1931级状元陈新民,经叶企孙建议转化学系,后来成为冶金学泰斗——精准分流与严苛锻造,让每块璞玉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在课程设置方面,物理系四年仅设“大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热学热力学”“电磁学”等12门专业课,每学期主干课只有1-2门。
课程虽做了精简,却对学生的自驱力和科研探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会在课程伊始公布自学材料的书名和章节,让大家自学。考试内容也是相当严苛:周光召作为著名的优等生平均分也只能拿82.2分,李政道电磁学考试83分已属高分,70多分的课也不鲜见。
此外,叶企孙还坚守着“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理念,规定除力学外,其他各门物理课程都需要同时设置实验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实验课的学分不得少于理论课的1/2。
他身体力行,为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编写《初等物理实验》,并带领学生自己制造实验仪器。动手能力超强的熊大缜不仅开设了一家超受欢迎的校园照相馆,还研制出一台红外照相机;钱三强说自己海外求学时,动手能力毫不逊色于外国同学;王大珩则自信表示,“即使给我一堆废铜烂铁,我也能想方设法凑成一个像样的东西”。
永不熄灭的科教兴国火种
1977年寒冬,叶企孙溘然长逝,所剩遗产仅有旧衣数件、书稿数箱,但他留下的科教遗产却令人惊叹:其门下79位学生成为院士;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钱伟长、王竹溪等杰出科学家受其教育恩泽。
1999年“两弹一星”科技专家表彰大会上,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王希季等多位受勋者肃立如林——他们都曾受业于叶企孙,王淦昌几乎所有物理课都由他亲自教授。此外,程开甲的论文指导教师是王淦昌,还做过其助教;于敏的研究生指导老师也是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
叶企孙的生命早已化作坐标系,纵轴是“科学救国”的信仰,横轴是“甘为人梯”的奉献,而原点定格在民族复兴的起爆点。他用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真正含义,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代科学巨擘涌现,为中国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叶企孙:培养出众多大师的传奇人物.[J].文史天地.2013(10).
[2]叶企孙:大师之师.[N].中国教育报.2016-12-13.
[3]最后的大师叶企孙.[N].光明日报.2011-04-01.
[4]叶企孙:最精确的h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2-13.
[5]低调、爱学生的“大师之师”|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OL].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2018-07-17.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