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本期嘉宾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主任
徐斌
四川省是人口流动大省,农村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普遍在30%~40%,不少地区低于20%,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空巢化现象突出。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四川省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
四川省卫生健康系统顺应镇村布局调整后人口结构、交通流向、经济发展、就医喜好的变化,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改变原先“小散弱”状况,持续优化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四调一稳”同步发力
调布局,重塑服务版图。
四川省明确,每个乡镇设置1家建制卫生院,被撤并乡镇所属卫生院调整归并为建制卫生院分院。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家村卫生室,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可与邻村联合设置,保证原有医疗卫生服务不减少。以3万~10万居民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为标准,设置1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人口服务需求,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
目前,全省建制乡镇卫生院由4416家调减至2744家,村卫生室由55772家调减至402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433家调增至567家,分别降低37.86%、27.87%及增加30.95%,从注重机构设置全覆盖转向注重服务提供全覆盖。
调功能,推动错位发展。
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四川省规划设置了400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次中心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建设,承担片区医疗救治、急救、公共卫生、培训、技术指导五大职能。建制乡镇卫生院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职能。建制乡镇卫生院分院主要承载“医疗点”职能。
目前,全省已建成388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00%的次中心能开展一、二级常规手术,100张及以上开放床位的次中心占比达88.4%,平均每家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达117人,其门急诊人次、入院人次较建设前均出现大幅提升。
调存量,减少重复投入。
四川省明确,严格按照“不增编制、不增人员、不增机构”的原则进行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功能定位,被撤并乡镇所属卫生院的部分专业人员、医疗设备等归并至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建制乡镇卫生院,推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聚集和整合利用。
调整后,除三个自治州外,全省建制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平均增加14.2人、增幅30.6%,开放床位平均增加12.41张、增幅25.2%,执业(助理)医师平均增加2.8人、增幅32.56%,执业护士平均增加2.5人、增幅33.47%。
调机制,激发内生动能。
四川省将布局优化和机制创新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实现乡村医疗卫生资源要素流动和机制创新的乘数效应。
如今,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落实“两个允许”政策,部分县(市、区)除对编外人员给予一定的人头经费保障外,还落实了一定的年度绩效奖励。104个县(市、区)开展岗编适度分离改革。135个县(市、区)开展“县招乡用、乡聘村用”改革。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稳步实施,547名医学专业大学生进入村卫生室服务。183个县(市、区)实现“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认定权下放。
稳村医,夯实基层网底。
四川省明确,新进乡村医生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对没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村卫生室,采取允许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免试注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执业(助理)医师定期驻点或巡回等方式,予以加强。
目前,全省所有市(州)全部出台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老年乡村医生补助政策。截至2024年底,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提升至45.38%。
“六个坚持”系统推进
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须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农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要坚持全域改革的工作思路。
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本质是体制性变革、结构性调整、格局性重塑,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多。这不是一项单项工作,而是新发展阶段中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工程。这也不是仅涉及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而是整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站在卫生健康全领域的高度,统筹谋划,将其纳入卫生健康事业“十五五”规划进行部署和实施,并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
二要坚持顺向调整的工作主线。
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能力弱,是西部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普遍问题。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就是要顺应乡村空间形态变化之向,顺应产业、人口和交通流动之向,顺应农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期待之向,下大力气调整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着力引导人财物等资源向人口聚集的机构集中,扩大机构单体规模,增强机构服务能力,推动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农村群众。
三要坚持协同整合的发展模式。
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不是简单的撤并机构,不能以数字增减论英雄。一方面,要从注重机构设置全覆盖转变为注重服务提供全覆盖。资源要集约投放,以实现提质增效;服务要前移下沉,以确保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进而达到减量不减服务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打破县域内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彼此隔绝、相互竞争的格局。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要一体规划,统一调度,上下联动,医防融合,错位发展;城市医疗卫生资源要反哺乡村,夯实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进而实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效治理。
四要坚持系统推进的实施路径。
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包含布局调整、资源整合、机制创新、能力提升四项内容,浑然一体,互为关联,不可分割。布局调整是塑形,资源整合是铸魂,机制创新是强心,能力提升是厚基,方便可及是目的。把四个部分割裂开来,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到位,甚至会半途而废,达不到最终目的。改革必须系统推进,一体安排,一体实施,找准主攻方向和切入点,实现乡村医疗卫生资源要素流动和机制创新的乘数效应,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
五要坚持“五个不变”的基本原则。
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要确保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服务定位不变、核定总编制数不变、各类转移支付方式不变、财政补偿渠道不变、各类帮扶政策不变。“五个不变”是顺利推进工作的根本保障,有助于打消各方面对改革的顾虑,凝聚起改革的强大合力。
六要坚持防范风险的底线思维。
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既会牵扯过去积累的老问题,也将面临改革带来的新情况。实践中,要坚持不搞“一刀切”,避免简单化,防范化解好相关风险。要采取根据工作需要留用一批、用好新增岗位安排一批、交流其他机构统筹一批等方式,妥善安排人员,确保平稳过渡。要落实“五个不变”的要求,压实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责任,确保机构不停转、服务不中断。要严格按规定对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及房屋、土地、车辆、办公设备及家具等进行清理盘点,编制账册目录,确保不遗漏、不虚增,稳妥推进资产划转,做好资产核实和登记。要按规定足额及时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完善乡村医生参加养老保险、老年乡村医生补助等政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主任 徐斌
编辑:连漪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