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西夏陵:镌刻在黄土与星辰间的文明
2025-07-13 10:26  浏览:206  搜索引擎搜索“米优农业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米优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沉睡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皇家陵园,历经千年风霜,终于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向全球展现其独特价值。

近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错落有序分布,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见证着11至13世纪宁夏平原的风云变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西夏陵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从黄土地上的千年秘境到世界瞩目的文明丰碑,西夏陵的考古发现犹如一把打开时光之门的钥匙——让一个神秘王朝重见天日,更以其“历史的活态见证”和“丝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见证”之姿,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历史的活态见证

西夏(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王朝,与宋、辽、金并立,史称“西夏”或“大夏”。其疆域主要包括今宁夏大部、甘肃西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地区,都城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227年,西夏灭亡。西夏文字逐渐失传,王朝历史虽见于部分史书的零星记录,但很难相对完整地重现西夏历史原貌,直至近代一次偶然的发现才使得西夏历史重新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20世纪30年代,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尔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定格”下山脚下一片神秘的建筑——圆锥形的“土堆”,并收录进其《中国飞行》一书。

1972年至1977年,考古人员第一次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证实了圆锥形的“土堆”就是“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与《嘉靖宁夏新志》所记载的“西夏陵”地理区位完全吻合,“西夏陵”被最终确认。

西夏陵的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的特点,整体朝向基本为南向偏东,西北傍高山,东眺兴庆府与黄河,背山面水、地势高敞、面向开阔,并且各座陵的空间轴线都与贺兰山的某个山峦顶峰相关联,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弘气势。帝陵外围均建有夯土城墙,四角设角台,南门设阙楼。二号陵的城垣遗址显示,其墙体采用“版筑法”分层夯筑,工艺极为精细。在帝陵遗址出土了大量琉璃鸱吻与瓦当,纹饰兼具中原莲花纹与党项族特色几何图案。陪葬墓中出土的鎏金铜牛、丝织品等,印证了西夏作为丝路枢纽的国际贸易地位。

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谈到,对中华文明而言,西夏陵非常形象和生动地见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对世界而言,它填补了11至13世纪宁夏平原周边200年的历史空白。

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重要实物

西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

西夏虽为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但其统治集团深谙中原“大一统”政治智慧。李元昊称帝后,刻意强调西夏的正统性,祭祀中原王朝认可的“昊天上帝”,沿用“年号”纪年,仿效唐宋制度推行州县制与官僚体系。通过对中原政治符号和治理模式的主动接纳,共享“天下观”、提升国家认同。

西夏文虽为党项族创制,但其造字逻辑深受汉字“六书”影响。西夏并未废除汉文,而是推行官方文书并用西夏文、汉文两种文字,佛教经典以汉文译本为底本转译为西夏文。

考古人员在清理7号陵东西两座碑亭遗址时,从废墟中发掘出大量西夏文与汉文残碑,这些破碎的石刻成为破解西夏历史密码的关键碎片。从中成功拼合出一块西夏文碑额,并考释出碑额上16个西夏文篆书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由此,七号陵被确定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寿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可以确定主人的西夏帝王陵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西夏陵出土文物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3号陵出土的“迦陵频伽”(妙音鸟)构件,与佛教有密切的联系。一米五以上的巨型鸱吻,比宋辽同期同类构件更大,既呈现中原建筑传统,又呈现党项传统文化的一些习俗。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西夏与中原“双向奔赴”的活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谈到,当世界凝视西夏陵的夯土陵塔与汉文、西夏文多文种碑刻,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王朝的余晖,更是中华文明“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生动诠释。

丝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西夏立国西北,雄踞丝绸之路关键节点,其统治区域覆盖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与贺兰山麓,既是中原农耕文明的西陲屏障,又是连接西域与中原的枢纽。

西夏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可以将多元文化熔铸为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化。西夏考古遗存中的器物、建筑、文献与艺术,生动展现了丝路文明交融的微观图景,西夏陵即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

西夏瓷器兼具中原定窑的“白瓷釉色”与西域的“釉下彩绘”特征。宁夏灵武窑出土的褐釉剔刻花扁壶,腹部以开光形式刻画西夏文与牡丹纹,壶身两侧置环耳便于携带,既符合中原审美又适应游牧民族生活需求。这种特殊的陶瓷风格,正是丝路商贸往来催生的创新产物。

西夏金银器的装饰纹样、造型特色、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受到唐宋文化、周边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西夏金银器文化,生动展现出各民族间文化艺术上的交往交流交融。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西夏以“承唐仿宋”的制度建构为经,以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创造为纬,既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拥抱丝路文化,又以独具匠心的智慧熔铸出新的文化形态,在丝路驼铃与黄河涛声交织的西北大地上,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明织锦。

从兴庆府巍峨的宫殿到黑水城尘封的典籍,从拜寺口双塔的飞檐到西夏陵肃穆的碑亭,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如何将唐风的雍容、宋韵的雅致与游牧的豪迈融于一体,最终在11至13世纪的西北大地上,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铺设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申遗成功开启了西夏陵的全新篇章。面向未来,我们对这座珍贵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价值阐释,仍需在细致入微的探索中不断拓展对其历史内涵的理解,使其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常畅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发布人:7f0a****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