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安/文
时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深水区。下一个20年,政府要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避免中等收入陷井,使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平稳迈向高收入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根据十八大的目标要求,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将可能达到70%,人均收入达到12000美元;未来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至少有1300万人将从农民变为市民,这将直接带来1740亿元的新增消费;10年间城镇化率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将带来1.7万亿到2.6万亿元的新增消费规模。可以想见,城镇人口的迅速扩张,使各个行业的资源与服务出现短缺现象,消费也会出现巨大缺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产品会成为人们消费的重点呢?从这部分转消费的人群来看,生活必需品中的住房与汽车,会成为新市民的首要消费物。
居有屋,出有车;中有所为,老有所乐;小有所学,让人人安居乐业,人人享有国家发展的红利,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也是国家的梦想。
未来新增的城市人口,购买汽车产品成为一种刚需。由于汽车更新换代频繁,汽车产品也不再是一辆车开几十年不变的耐用消费品。汽车也不再是只有开坏了才换的消费理念,而是随着人的年龄,心理与个性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快速消费产品。新增购车需求与换车需求,不断推高中国汽车的市场销量。
未来新增的购车需求和更新换代的购车需求会叠加出现,致使中国的汽车消费变得越来越品牌化,个性化,品质化,智能化,网络化,文化化;未来市场竞争越激烈,这种表现就越突出,这一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与未来的趋势相比,时下中国的消费者,快速拥有低廉的汽车产品,只是一时的功能需求;下一步的新需求,就是更新换代的高需求,这“五化”的变化必将如今中国自主汽车产品低端化的发展战略送入末路,开启一个新的品牌化时代。
新时期的汽车产品,将在“五化”的基础上,一定会形成文化个性的品牌,却并不一定就是完全高端化;随着汽车科技的发展,新时期的好车,将是品牌车的天下,他们并一定是非常昂贵的产品,也可以是价格适中的产品,但一定是价值突显的好产品。
有个性,有文化,有价值,有归属,表明着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消费品质在不断提高;那些亲近自然,与自然、物和谐发展的品牌,将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品牌体验和丰富的品牌文化。
未来中国经济20年的发展目标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这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释放出来的巨大消费需求潜力,这个潜力哪怕是增长10%,也有5万亿的增量,消化这个增量,汽车产品的换代升级将是必然的。
目前,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发达国家千人保有辆是500辆,平均数是120辆,而我国才38辆,空间还很大。在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释放出来的内需机遇下,正是中国汽车品牌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只是完成了对产品认知的初基阶段,产品的使用率虽然很高,但产品的认可度并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而且大部分产品仅限于国内的低端市场,在整个产品群中,不仅没有高端产品,更没有同步国际的国际化产品和国际品牌。
中国是制造大国。中国汽车的制造技术可以比肩国际,同样的人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工厂,为什么不能造出同样的产品,打造出同样的品牌?原因就在于管理不同,文化不同,标准不同,品牌不同。
用不同思想,不同的文化来管理企业,生产出的就是不同的产品,塑造出的就是不同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代工工厂,只要品牌不一样,就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一个没有个性的企业,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这是管理的作用,要打造出一个优质的品牌,那是塑造的结果。中国要打造一流的汽车品牌,关键在于管理与文化。
塑造是什么?塑造是和人进行沟通而形成的历史印迹。
为什么我们的自主汽车产品,性价比超好,却建立不了品牌,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没有品质,没有坚守。多年以来的劣质声誉和国人浮澡的市场心态,让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产品。为什么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产品没有信任感呢?是因为我们连自己都糊弄,过一天算一天,骗一个是一个;紧紧以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价值为中心,这能保证品质吗?
什么时候,我们以服务为中心,以价值的为中心,为了品质不惜牺牲利益,我们的产品才能立得住,我们的品牌才可能获得信任。
获得信任是建立品牌的第一要务,没有信任就没有品牌。
技术可以模仿,可以学习,可以合作,而品牌需要沟通,服务,真诚的精神才能建立。可以说,国人对中国产品的集体不信任,这是对中国经济粗放发展模式的报复,是到了该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抓住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速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重塑国人对自己产品的信心,是建立自主汽车品牌的第一要务。
建立信心要从“心”开始,不要老是盯着企业“GDP”来发展,这样的管理心态,永远与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无关,与消费者的满意度无关。
凡是与消费者满意度无关的管理,都于品牌建设无益。
曾经有人对我说,你说的品牌管理怎么没有销售数字支持呢?我在这里郑重强调,品牌管理不是销售管理,不是企业“GDP”,不能用销售数据来说话,销售数据只是看现在的情况,品牌是看未来的发展;只看数据,是粗放时期的发展思路,那种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卖出车就是好办法,这种思路是与品牌管理的思路完全背道而驰的,也不是管理品牌所应据有的观念。
不错,品牌塑造是为了更大销售,但并不等于销售。中国的汽车企业将品牌管理当成销售的因果动力,就是品牌管理当中最大的误区。
不要看销售数据,要看消费者的满意度,幸福感,快乐感;我们的企业如果追求这个指标,销售数据也一定是好看的。
所以,我们面对如此利好的机遇,要认清品牌关系,要知道消费者的梦想所在,不要老想着卖车给消费者,我们要卖快乐与消费者,卖幸福与消费者。
中国汽车经过20年的高歌猛进,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销基地,世界各国汽车品牌逐鹿中国,粗放性的销售时代过去了,精细化的品牌时代来临了。
可以肯定的说,我们早5年就在说建立中国汽车品牌的重要性,可哪个时候火候还不到,广大的车企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思谈品牌建立。如今,中国的车企合纵连横,兼并重组,实力不断增强,吉利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车企走向国际的惊天一跃,它用实力证明,中国车企走过了生存期,开始步入发展的新时期。
新时期就是要有新要求,简单粗放的廉价产品发展模式显然不是持久发展之道,无品牌,无文化,无体验,无感情的产品发展模式更不是中国汽车的未来。着力发展中国的汽车品牌,打造中国的汽车品牌,成为所有中国汽车公司的使命。
201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722.2万辆,同比增长11.8%,高于2012年5.27年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轿车销售330.61万辆,同比增长8.4%,增幅同比有所提升;中国品牌SUV销售121.38万辆,同比增长40.8%;中国品牌MPV和微型客车合计销售270.39万辆,同比增长5%,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吉利进入轿车销量排前10家企业,列第8位,长城汽车凭借哈弗系列产品继续领跑SUV市场。
在德系美系强势、韩系快速扩张,日系从“政治影响”的阴影中走出、市场总体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品牌的局面来之不易。
2013年,中方企业深化品牌战略与产品布局,不断推出新款车型,有力拉动企业销量增长。如长城哈弗持续占据SUV产品销量排名第一位,一汽奔腾赁借新推出的奔腾X80以68.2%的销量涨幅位于增速榜首位,长安汽车凭借CS35热销实现61.3的增幅上汽荣威与MG、东风风神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中国品牌探索中高端产品的趋势更加明显。2013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汽红旗H7上市,填补了中国品牌在C级及以上细分市场的空白,重新树立中国品牌高端形象,此外,各大集团旗下的中国品牌也纷纷推出旗舰产品,如上汽荣威950等产品逐步在中高端乘用车细分市场同国外品牌展开竞争。
中国品牌企业已由价格竞争转向以品质取胜。中国品牌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确立品牌战略、树立品牌形象,产品质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迅速缩小。据JD.Power报告,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问题方面进步明显,很可能在四至五年内赶上国际品牌。
中国品牌汽车依然占据中国整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3%,中国品牌轿车占轿车市场销售总量的27.5%,中国品牌SUV占SUV市场销售总量的40.6%,中国品牌MPV占MPV市场销售总量的82.7%。
中国品牌汽车尚处于成长期,相比国际品牌依然处于弱势,市场增速低于国际品牌。市场销售受政策影响很大,各地方政府的“限购”“摇号”等政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品牌企业的“内功”依然不足,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
面对种种不利影响,用户需求在提高,产品升级在加速,建立高端品牌的需求便呼之欲出。
建立品牌就是我们不能只看价格不看价值,只看销售不看品牌,只看市场而不看用户,只看技术而不看情感。要让用户通过我们的产品,体验到产品价值,体验到服务价值,体验到生活价值,体验到文化价值。
2014是中国汽车品牌发展元年,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再次展现出持续平稳增长的强大韧性,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6万亿元,同比增长7.4%。按照现价美元汇率计算,中国GDP首次跨上10万亿美元的台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的比重持续上升。1980~201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9%。尤其是在2010~2013年即国际金融危机后的4年中,中国的贡献率进一步上升到26.2%。这一时期全球经济2.44%的年均增幅中,0.64个百分点来自中国,高于美国的0.56个百分点;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加在一起只占0.27个百分点。
除了自身增长对全球增长的贡献,中国进口持续增长为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直接动力。34年来,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口累计增长90多倍,年均增速在15%左右,快于全球平均增长率1倍以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几年中,中国进口增长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高于美国,为世界各国出口增长提供了巨大市场。中国服务进口从1982年的1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291亿美元,增加约170倍,成为拉动其他国家服务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中长期来看,较低的增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预计未来1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金融危机之前20年的平均值,大致保持在年均2.7%左右的水平。
未来一个时期,虽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自然回落,经济将呈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从基本面看,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未来服务业和绿色环保、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化进程提速,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需求持续扩大;“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求强劝,中国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这些因素将导至中国制造必然升级。服务业,绿色环保,城镇化,走出去,都要依赖于品牌的发展。
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将不断提升,服务业需要品牌,商业服务需要品牌,走出去需要品牌,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需要品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跨上新台阶。按照今后1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计算,假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变,到2020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达到15%,到2030年将达到20%左右。假定中国未来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12‰,按照6%年均经济增速测算,中国的人均GDP到2020年可超过1万美元,2033年超过2万美元(均按2013年现价美元计算),并在2025年前后超过全球人均GDP平均值。
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倒逼中国企业的必需要推动品牌的发展,建立起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从2010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结束高增长,从“十二五”开始进入微增长阶段。汽车业发展放缓、竞争加剧、利润竞争也将成为新常态,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成为重中之重。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下行、交通拥堵等新常态,对包括中国汽车业在内的世界汽车产业都带来新挑战。
我国汽车业若想在新常态下实现全面转型,要摒弃盲目超速的价值取向;坚持调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继续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及内生增长动力;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与高效低能耗产品;以国际化发展为战略目标,向后市场服务延伸、向产业链深度合作延伸,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国政府在两会上开出了诸多药方,包括制定国家互联网战略,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而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则成为中国政府拉动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家要制定 “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为此,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可以想见,2015年的主要经济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按照总理的说法,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增多和经济体量增大,这个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其中,互联网至少能对于小微企业的增加有直接拉动作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GDP的总量超过60万亿元。而阿里巴巴集团2014年全年平台上的交易额是2.3万亿元,跟福建、上海、北京和安徽当年的GDP总量差不多,是山西这一数据的一倍。马云就曾在内部说,阿里很幸运,国家给了“相当于一个省份那么大的经济体”让阿里人来管理。
在未来的中国的GDP总量里,传统企业的贡献率会有所降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新兴产业GDP贡献会更大。
在中国汽车的未来也必将实现互联网化,加速品牌升级打造,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