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半途离开长征,陈云秘密回到上海执行一项特殊的使命……
2024-01-16 20:26  浏览:555  搜索引擎搜索“米优农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米优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半途离开长征,陈云秘密回到上海。他要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使命。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因为经济和政治上的原因,始终没有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自主决定党务、政务和军务等重大事项的政党,从而成为由苏共控制的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红军长征后,战火纷飞,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了。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一致认为,还是要设法恢复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同时努力恢复白区党的工作,使白区工作能与红军的斗争相互配合。毛泽东在会议的长篇发言中也专门提到了这一点。

遵义会议后不久,3月5日,中共中央接到红二、六军团任弼时来电,获悉上海中央局已于1934年10月被敌破坏,中共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也因此中断(后来在上海成立临时中央局和与共产国际取得一些联系的情况,中共中央不了解)。

为此,3月间,经中央研究决定,张闻天(洛甫)通知长征队伍中的潘汉年去上海恢复白区工作,建立中央与上海地下党的联系,再设法与共产国际取得电讯联络。潘汉年由遵义到贵阳,绕道广州、香港抵达上海后,与上海临时中央局负责人之一的浦化人取得联系,方知上海“已没有国际方面负责人”。由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不安全,浦就让潘回到香港去等候消息。因此,潘汉年去上海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5月31日晚,中央在泸定县城召开了会议,会议决定再派陈云、李维汉去上海执行任务。陈云回忆说:“1935年6月,到了懋功雪山脚下的灵关殿,我就离开了。这是中央开的泸定会议决定的,决定恢复白区工作。”

李维汉回忆说:“部队飞夺泸定桥后,就向天全、芦山前进。休息时……洛甫对我俩说,白区工作很重要,中央想派你们两位去白区工作……后来我因为有事,没有去白区工作,陈云就从天全、芦山一带出发,到白区去了。”

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经过认真准备,陈云在当地地下党组织派出的党员席懋昭和随红军长征的冕宁地下党员陈梁的护送下,经四川前往上海。

如何才能冲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呢?周恩来特意释放了一个从没有见过陈云的国民党天全县教育局长,让他与陈云和席懋昭在路上“巧遇”,然后结伴而行。

6月中旬,在天全县灵关殿村,陈云与席懋昭接上了头。陈云打扮成来四川做生意的上海商人,席懋昭则扮成川军的军需人员,他们从灵关殿出发后,果然像周恩来事先预想的一样,与那个国民党教育局长“巧遇”。这位局长自愿为陈云和席懋昭带路,并且顺利经天全、雅安到达成都。

陈云持刘伯承的亲笔信,住在他的一位好友家里,并经这位好友安排顺利抵达重庆。随后,陈云又持刘伯承的亲笔信住在他弟弟家里。经刘伯承弟弟的安排,陈云转乘“民生”号轮船于6月底到达上海。

因为潘汉年已经离开上海,陈云一时找不到组织关系,几经周折于7月底才找到了早年与他在商务印书馆一起工作并任党支部书记的章秋阳(章乃器的三弟),又通过章找到了在临时中央局机关工作的杨之华(瞿秋白夫人)、何实嗣(何叔衡之女),终于接上了组织关系。

这时,党组织通知在香港等待指示的潘汉年来上海与陈云会合。不久,陈云等接到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指示,要他们立即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于是,在宋庆龄的帮助下,陈云、陈潭秋、杨之华、何实嗣、曾山等,于1935年8月5日前后,从上海出发,乘坐苏联客轮秘密到达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两天后启程赴莫斯科。

从7月初到8月初,等待前往莫斯科的陈云,在上海干什么呢?

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陈云,不仅爱读书,而且爱写作。8月的上海,虽然酷热,但家乡的气候家乡的水土,对陈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暂时离开了纷飞的战火和枪林弹雨,但血战湘江的惨烈、翻山越岭的艰难、抢占金沙江的危机、四渡赤水的神机,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内心如翻江倒海。于是,他拿起笔来,把自己亲历的这段战争时光记录下来。

怎么写呢?写下来又如何发表呢?这一切,于他个人来说是珍贵的记忆,于党来说却是天大的秘密。再说,自己的身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啊!


思来想去,陈云决定化名“廉臣”,假托以1933年3月第四次反“围剿”时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随军医生的身份,详细追述自己随红军部队从江西出发,历时八个月、途经六省、行程12000里,历尽千难万险到达西康省与四川省交界的天全、芦山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合的“西征”经历和所见所闻。

在当时情况下,陈云之所以以这样的身份来写作,无疑是十分聪明而明智的选择:其一,随军医生易于接近红军上层领导,能够了解红军高层决策和长征全局情况,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其二,作为国民党俘虏军医,可以从中间立场上来反映红军将领和战斗面貌,增强作品的客观性和亲和力。

接到赴苏的命令,陈云随身携带《随军西行见闻录》的草稿来到莫斯科。

1936年2月,经过修改后,陈云将作品交给李立三、吴玉章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莫斯科筹划编辑、在巴黎印刷出版的中文杂志《全民月刊》,以连载的形式公开发表,作品署名“廉臣”,并注明“廿四年八月于沪滨”,即1935年8月写作于上海。

节选自《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

一书。


《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丁晓平/著

《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是一部完整记录长征叙述史的文献性报告文学著作。红军长征,是人类的伟大史诗。有关长征的记录和著述,从长征的征途中就已经开始。《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正是试图从长征叙述史和长征出版物版本学的独特视角解读长征的历史。

作者历时十年,集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收藏之大成,系统挖掘和研究国内外早期记述长征的各种早期书报刊史料,首次独家、完整、准确地披露其背后的历史往事。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珍稀罕见的长征史料,填补了长征研究的空白,极具学术、阅读和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丁晓平,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现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纪委书记、编审,陆军大校军衔。

首倡并致力探索“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著有《红船启航》《人民的胜利》《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毛泽东家风》《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 《陈独秀五次被捕纪事》 《王明中毒事件调查》 《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世界是这样知道毛泽东的》《1945:大国博弈》 《文心史胆》等30余部,多部著作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好书,荣获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

策划编辑的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提名奖、解放军图书奖、解放军文艺奖一等奖、全军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特等奖等。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发布人:6e8f****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2024-01-16浏览:320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