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
一、给关键词,猜人物
梅兰芳,王戎……纪昌
纪(出示字典,选意思)
读带“纪”的话
二、初读,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出示目标:简单复述课文
支架一:出示四张连环画,排序,配上文字
支架二:出示关键词:经过……终于……
把四幅画连起来说一说
三、把中间两段讲详细
如果这样讲给弟弟妹妹听好听吗?
任务:找二、三段结构的相似点,发现规律
每段分为三个部分:
提出要求——练习过程——练习结果
(刻苦)
支架三:改编语段,二三两段三个部分对应出示
学生对应读
支架四:画出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语
学生练说
四、终极挑战:说整个故事
五、思辨这个故事的意义
支架六:出示百度资料,这样练不科学
提问:有必要读吗?(学习道理)
支架七:出示孔子、老子的道理,学生对比
故事:通俗有趣
编故事的人为什么要编这样的问题?
评课:
1.课堂结构层层推进
蒋老师这节课的课堂结构布局符合了学生的学习逻辑,能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中,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学得更有效。蒋老师首先设置了猜人物这一学习活动,引导孩子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充满动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之后 蒋老师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对课文的面貌有了浪漫的把控,大致知道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聚焦故事最重要的,情节最丰富的两段话进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把纪昌学射的具体过程吃透,最后,回归整体,让孩子复述整个故事,并思考整个故事的意义,整节课遵循一种整体——部分——整体的逻辑,学生经历了浪漫学习,精确把握,综合运用的全过程,这就是一种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扎实。
2.支架设置循序渐进
复述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难点,要让学生恰到好处地把输入转化为输出,是很艰难的一件事,这个时候,我们往往要设置支架,降低学习难度,扶一把孩子。而蒋老师的课堂正是用多种形式的支架为孩子的学提供足够的知识,让孩子面对文本,有思考的方向,不至于手足无措。具体分析,蒋老师前后一共运用了七次左右的支架,用连环画和关联词帮孩子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用改编语段,对应出示的方式,帮孩子发现语段规律,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助孩子说得更有逻辑,用拓展材料,名人名言作为比较对象,带孩子探讨文本价值。每一次支架的设置,都为孩子指明了思维方向,将较为抽象的复述,不断转化为孩子可以接受的形式,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提升。
3.问题设置激发思维
在新课标理念下,思维能力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极为重要的,思维,是孩子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而蒋老师的课堂,通过巧妙的问题,一次次激发学生的思考,切切实实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思维在发展。例如,蒋老师问:如果仅仅把四幅画连起来讲给弟弟妹妹听,好听吗?我们应该把哪两段讲得更详细?通过这类问题,不断让学生回溯,反思之前的学习过程,从而加深对大概念“复述”的理解,通过基于问题的反思,学生明白了复述,还需要把关键情节讲得具体、生动,这种收货并非是被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生发的,这就是一种思维的成果。再比如,蒋老师经常用问题引导孩子对不同文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一类文本的规律和意义,蒋老师问:二三段有什么相似点?既然故事不科学,有必要读吗?说道理的人多了,对比两种形式说道理,你发现了什么?不断让孩子进行比较,而比较策略,恰恰是高阶思维的重要体现,孩子在这样一种比较中,自己发现密妙,得出结论,孩子的思维,正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不断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