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按照国家和山东省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社会关注的看病就医问题,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发展质量。特别是2022年4月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以来,青岛市加强顶层设计,聚焦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改革重点、难点工作,扎实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位推动 统筹布局 不断完善制度设计
青岛市坚持高位推动落实,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从2016年开始,青岛市即调整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医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位副市长统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主任的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对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绩效考核等进行指导监管,履行政府办医和监管职能。在此基础上,青岛市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示范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统筹推进。
青岛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制定《青岛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并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加快推进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药品集中采购、薪酬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医院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比提高到32.27%、增长2.34个百分点,三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降至7.18天、下降1.27天,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占比提高到52.59%,提升10.7个百分点。
青岛市还积极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在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6项补助基础上,每年投入约9亿元,对医院承担的在职人员5项保险费用给予保障,近两年,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较多的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市胸科医院落实政策性亏损补助2675万元;大力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优先落实示范项目资金,2022—2023年,市级安排预算资金2.325亿元,区市及单位配套资金3.91亿元。
项目带动 政策引导 扩容资源优化布局
2022年以来,青岛市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在解决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就医体验不佳、医院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速,诊疗格局得到优化。青岛市启动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三年(2022—2024年)倍增行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平行引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血液、创伤三个院士学科团队和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全市公立医院建设10个攀峰学科、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50个县级重点专科。目前,攀峰学科已有2个学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入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有7个学科CMI、四级手术占比明显上升,其中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CMI提升到5.31,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89%。重点专科所在医院牵头成立专科联盟30个、急诊急救“五大中心”76个、资源共享“五大中心”72个,服务覆盖125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311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9.98%,较上年提高3.41个百分点。
完善激励引导政策,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印发《青岛市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研究创新功能实施方案(2021—2023年)》,从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平台建设、学科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引导政策。青岛市通过加强医工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医学﹢X”的医工结合项目工作机制,加快医院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国家海洋中药重点实验室落户青岛,建立中医经方、海洋中药等6大中医药研究中心,已有2项产品入选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广产品名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牵头成立青岛市疑难罕见病诊治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成功实施世界首例5G超远程自主原研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试验手术,青岛市立医院与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青岛市区域分子诊断中心、与海尔生物医疗共建全国首家智慧血液网络中心。
以患者就医需求为中心,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出台《改善医疗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十大举措》,聚焦群众就医烦心事,设置一站式服务中心,优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服务,实施门诊精准预约,以肿瘤、肾衰、心衰等复杂疾病为重点开展多学科诊疗,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医”联动 智慧赋能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青岛市坚持高位推动,协同推进医保支付、价格调整、药耗采购、绩效考核、费用控制等改革措施,改善公立医院收支结构,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2022年,青岛市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截至目前,全市按病种付费(DRG、DIP、单病种)的住院参保人员数占公立医院总住院参保人员数的比例达到93.30%。纳入集采的501种药品和26大类医用耗材平均降价53%,每年节约费用逾18亿元。调整规范4023项手术、核素治疗等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上调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价格223项,同步降低价格偏高项目价格107项,进一步优化项目比价关系。新增42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扶持医疗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将治疗性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优势项目和耳穴综合疗法等76项适宜新技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印发《青岛市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优化薪酬结构。截至目前,青岛市公立医院薪酬中稳定收入的比例达52.59%。
2022年,青岛市抓住示范项目提供的良好机遇,实现了卫生健康领域信息互联共享,壁垒基本打通,建成青岛市互联网医院平台和智慧检查检验系统,向上对接省平台、向下联通10个区市平台、横向打通15个垂直业务系统,汇聚全市3510家医疗卫生机构29亿条健康医疗数据。基于信息化应用场景的“全市一家医院”全面运行,提供门诊、住院等120项智慧化便民服务,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平均挂号时间从15分钟缩短为1分钟,就诊环节从8个减少为3个,就医时间从3小时缩短为1小时。在省内率先建成省、市、区三级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共享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的机构达214家。实现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医保、社保等“一次提交、多证联办、一站送达”,办理环节由10个简化为1个,申请材料由19份简化为4份。在复旦大学开展的卫生健康公共数据开放测评中,青岛市综合测评等级列115个参评城市第一名。
文:山东省青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薄涛
编辑:姜天一 杨真宇
校对: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