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25日世界预防溺水日。
溺水是我国1~14岁儿童的首位致死原因,特别是暑假期间,儿童溺水事件频频发生,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泳池甚至家中的水体(如浴缸等)都可能发生儿童溺水。
识溺水,知危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溺水发生是快速又突然的。2分钟就可能发生窒息,4~6分钟就可能发生溺亡。
溺水可能是无声的。溺水者不一定能够拼命拍水或大喊,反而可能是无声的,不能第一时间被发现。
非游泳区域的户外水域危险重重。水面看似平静,水下可能有暗流或漩涡;水面看似很浅,水下可能有泥沼或深坑;水面看似清澈,水底可能有水草和岩石。
家长有效看护最重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当儿童在水中或者水周围玩耍时,家长应实时“不分心、不间断、近距离”有效看护。
家长如无法看护,需委托其他成年人进行有效看护,不可交由未成年人代为看护。多人看护时,需明确指定看护人。
家长要消除家中和家周围溺水相关的危险环境,及时清空家中使用后的水容器,通过加盖子、安围栏、装门栏等措施将家中和家周围的水体与低龄儿童隔离开。
家长要教授学龄儿童基本的游泳和水上安全技能。带儿童去安全的场所游泳或戏水,知晓并遵守场所的安全规则。
如需使用漂浮装置,应给儿童使用专业漂浮装置。参加水上活动时,家长应全程给儿童正确穿戴救生衣。
儿童应自觉避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无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有溺水危险的地方游泳、戏水、玩耍打闹、清洗衣物、打捞物品,不在没有专业教练指导的情况下跳水或潜水。
空腹、过饱、剧烈运动后不应下水活动,下水前应做好热身运动,不在水中打闹,不做危险动作。
遇到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不要去水边或进行水上活动。
发生溺水如何应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
溺水者如何自救
一旦发生溺水,最重要的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如果身边有漂浮物,一定要抓紧,借力浮出水面。
如果周围有人,应立即呼救。如果周围没有人,要尽可能放松全身,尝试让自己采取仰泳位,将头部后仰,让口鼻可以露出水面呼吸,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划水,不要惊慌,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发生肌肉痉挛时,如果周围有人,应第一时间向周围人说明自己腿抽筋的情况,如果可以坚持,尽快游到岸边;如果周围没有人或已经无法动弹,可以调整为仰泳姿势,用手将抽筋那条腿的脚趾用力向脚背侧掰,待痉挛缓解后,再慢慢游回岸边。
如被水下物体(如水草)缠住,切莫惊慌,避免乱蹬,以免水草越缠越紧。如果周围有人,要向他们求助;如果周围没有人,可先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慢慢解开或扯断水草,并尽快离开水域。
2
施救者如何救援
可充分利用身边的施救器材和物资(救生圈、救生衣、绳索、漂浮物等),尽早呼叫救援,非专业人士切勿贸然下水。
分享一个安全施救的“叫叫伸抛法”——
第一个“叫”是大声呼救;
第二个“叫”是拨打“110”“120”报警;
“伸”是如果有竹竿,将竹竿伸过去,要先确保自己处于安全位置,以免被拖入水中;
“抛”是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塑料空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等待救援。
如果现场没有竹竿、漂浮物等,可以脱下衣服连接在一起当绳子,抛给溺水者,切记确保自身处于安全位置。
施救者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刻判断溺水者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情况。
可用力拍打溺水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如果溺水者还有呼吸,意识清醒,可以给他盖上毛巾保暖,并观察是否有其他不适,尽快将其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溺亡的主要原因是呛水后缺氧,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因此,当已昏迷的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关键的救治措施就是尽快使其恢复呼吸。
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溺水者只是喝多了水,把水倒出来就可以了。
实际上,控水无法改善人缺氧的状态,反而会耽误救援时间,还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回流,堵塞喉咙、鼻腔,再次造成窒息。
因此,缓解缺氧,正确的心肺复苏才是关键。心肺复苏和是抢救溺水者的利器。
应先检查溺水者是否有呼吸与心跳,清除其口中的淤泥与杂草;如果溺水者无呼吸与心跳,先为其进行5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30次胸外按压,之后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压30次的比例循环;如果溺水者有呼吸心跳,让其侧身,便于及时清除呕吐物。
来源:综合健康报、学生健康报等
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 邓晓、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 费军 刘春光
整理/编辑:李诗尧
校对: 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