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长安的荔枝?这是科技的荔枝
2025-07-07 11:19  浏览:593  搜索引擎搜索“米优农业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米优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又是一年荔枝飘香季。

7月2日,随着《长安的荔枝》电影预售开启,这颗承载千年文化的佳果再度点燃大众热情。今年恰逢荔枝丰收大年,累累硕果压弯枝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再是梦想。

遥想千年前,鲜荔仅为皇家“贡果”;千年后,荔枝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场跨越千年的变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推动力量?

近年来,在中国科协支持下,中国农技协在全国有组织地推广“科技小院”模式,为传统荔枝产业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这些散布在我国荔枝主产区的科技小院,如同现代版的“驿站”,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举行之际,一起来看小院“荔”量,如何用创新撬动荔枝产业全链条发展→

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

冻眠技术改写保鲜史

从化,位于广州市北部,是我国荔枝重要产区和著名的荔枝之乡。荔枝种植面积约30万亩,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据统计,2025年全国荔枝总产量预计约365.04万吨,同比增长111.26%,创历史新高。其中,从化荔枝预计约7万吨,集中上市期在6月下旬至7月份。

然而,荔枝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保鲜期短、大小年现象严重、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荔枝产业的发展。

面对这些难题,2020年,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应运而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它由广东省科协、华南农业大学与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等携手共建,是广东首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之一。



荔枝保鲜是首要难题。在近期已播出的《长安的荔枝》电视剧中,主人公为保鲜荔枝“驿马疾驰三千里”,荔枝也才勉强撑过11天。

而如今,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参与研发的“冻眠荔枝技术”,成为荔枝保鲜领域的一大突破。这一技术让荔枝保鲜期从40天延长至1年,大大延长了荔枝的销售周期



“荔枝速冻有浸渍速冻、液氮速冻和传统空气速冻三条技术路线,其中冷冻液降温技术更贴合实际,能节省成本60%以上,包装果裂果率降低20%-30%。这一突破,解决了荔枝集中上市销售难的问题,为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撑。”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惠聪介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每一项技术突破的背后,都凝结着科研人员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

从化天气高温多雨,荔枝园中的实验常被突如其来的雨打断。同学们在导师指导下,为获取准确数据,头顶烈日穿梭在荔枝林中,汗水湿透衣衫,蚊虫叮咬的红肿布满裸露的皮肤。晚上,为了赶进度,他们戴着探照灯继续做实验。



小院成员、“00后”陈龙写的日志,记录着真实的实验场景。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的研究生,深入荔枝科技小院开展科研工作后,陈龙感慨“在学校时不太清楚科研的实际意义,身处生产一线,才深刻了解产业目标,明白自己的科研能为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正是这份坚持与付出,让小院团队取得了一项项研究成果:

产量翻番——从化“井岗红糯”荔枝经过多年试验,嫁接后盛产期亩产量可达1500公斤,是原有传统品种产量的3倍,亩产效益增加2.5万元。

品种库建设成果丰硕——引种培育116个荔枝品种,建立华南农业大学荔博园荔枝品种资源圃,年供优质荔枝品种接穗100万穗,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生产技术成功落地应用——荔枝成花率年度波动降低至10%-30%,坐果率提高10%-20%,裂果率减少40%-60%,化肥用量减少40%-50%,人工成本减轻35%-45%。每年推广应用面积约450万亩,占全国荔枝栽培面积的50%以上,平均每年新增利润12亿元以上。



此外,每年开展技术骨干和农民培训10余场,培训人员超1000人次,建设田间示范园6个,示范面积2000亩,技术辐射面积20000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自科技小院建立以来,团队形成紧密科研集体,效率显著提升,科研方向更贴近实际,能更有针对性地研究荔枝产业问题难点和疑点。”王惠聪说。

未来,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将继续以产业一线急需技术为突破口开展科研,通过推广荔枝高接换种和克服大小年技术,进一步推动荔枝品种改良,助力荔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福建南安荔枝科技小院:

“老荔枝”焕发新生机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宫占村的荔枝示范园满目青翠。



山脚下,南安荔枝科技小院掩映其中。这个成立于2023年6月的科技小院,由福建省科协、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共建,正不懈推动着当地传统荔枝产业“升级”。



作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南安的荔枝种植面积达1.8万亩,带动就业超50万人。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让果农们头疼。

“以前的‘老荔枝’品种,价格低还卖不动。”果农说。

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马翠兰带队进驻小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品种”。团队引进“仙进奉”“红绣球”“井岗蜜荔”等多个优质品种,市场价明显上涨,有力推动了南安乃至福建省荔枝品种结构的多元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如今,南安荔枝科技小院种植的100亩示范区带动200多户农户效仿,昔日的“老荔枝”焕发新生机。

小院研发的“轻简化栽培”“花序截短促果”等栽培技术,让坐果率显著提升;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农药使用,果子品质更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小院创新“专家+研究生+农户”服务模式,通过田间课堂、实操培训、线上答疑等方式,将科研成果直接“种”进泥土,有效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过去遇到虫害只能凭经验,现在手机一拍就有专家支招。”“以前施肥都是一把化肥撒下去就完事,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门道……”果农们感慨。

南安荔枝科技小院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产业升级的“金钥匙”。为延伸产业链,小院团队研发荔枝果酒、冻干等深加工产品,并推动码头镇与京东冷链合作,实现“24小时从枝头到餐桌”。两届荔枝文化节吸引游客超万人次,“认养一棵树”农旅模式让果园变身网红打卡地。

“一颗荔枝身价涨了,我们的腰包也鼓了!”果农们笑着说。

“在果园这一年,我才真正读懂农业。”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陈泽扎根南安荔枝科技小院一年多来,已成长为小院学生院长,他与团队成员深入荔枝园,研究荔枝生长的最佳条件,探索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通过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为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小院的示范效应正持续扩大。6月22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专家团队、漳州市荔枝产业协会及南安荔枝产业代表齐聚南安荔枝科技小院,共商荔枝特色品种开发、深加工与出口贸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红绿交织的荔枝林中,科技与产业正为乡村振兴绘就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海南陵水早熟荔枝科技小院:

解锁早熟荔枝产业新动能

海南省东南部的陵水黎族自治县,约2.5万余亩荔枝林如绿色的海洋,蔚为壮观。这里位于北纬18°的黄金种植带,是早熟荔枝的“风水宝地”。



在陵水,每年“妃子笑”和“桂花香”最早可在3月底开始上市,比广东、广西主产区提前两个月以上。“陵水荔枝”也凭借高品质,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然而,要在这场抢鲜上市的“时间战”中持续领先,并非易事。为此,2024年,在海南省科协牵头下,海南大学果树学教授周开兵申请成立了海南陵水早熟荔枝科技小院。

一年多来,海南陵水早熟荔枝科技小院多次协助陵水县科协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果品质量与产量的双提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今年6月10日,海南陵水早熟荔枝科技小院在海南妍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行。



“这不仅是一块标志牌的落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作为当代的新农人,我们不能拘泥于实验室的清凉,应当将陵水地处北纬18度的光和热,在田间,再将其释放出来。”科技小院学生院长焦佳冰深有感触地说。

本科期间,焦佳冰是一位连锄头怎么发力都要老师教的农业小白。现在的她,已经可以独立地设计田间试验,带领师弟师妹和农户去改善农场环境。

据了解,小院团队成员将聚焦特早熟荔枝品种选育、种苗扩繁、产业衍生产品开发等关键领域,全力攻克种苗繁育、病虫害综合防控、水肥一体化管理以及文旅产品开发等技术难题,让陵水荔枝的“早”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经济效益。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科技小院不仅要解决产业难题,更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新人。”陵水早熟荔枝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周开兵教授,对小院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



“我的导师对田间事务满怀热忱,特别注重实操。”焦佳冰说,“一次下地时,他让我们不用实验室仪器,配出浓度精准的水肥。在我们发愁时,导师捡起地上的矿泉水瓶,轻松配好了。”

导师告诉她:“如果用农民不懂的专业术语、专业仪器,这会让科普复杂化。做农业科普,要善于用他们身边有的工具。”

这成为她难忘的田间第一堂研究生课程。

未来,陵水早熟荔枝科技小院将立足产业一线,积极探索“校地企”合作新模式,助力早熟荔枝提质增效、品牌塑造,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者手记

唐代,一骑红尘送荔枝,只为妃子一笑,“荔枝”只是供少数人享用的“贡果”。如今的中国荔枝版图,远比唐朝精彩纷呈,荔枝也早就走进千家万户;但同时,荔枝产业发展现状与过往面临的单一挑战截然不同,产业创新需系统思维与全链条协同,推动荔枝开启全球化之旅。

荔枝科技小院虽小,却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绝佳窗口——在这里,科技创新化作农民鼓起的钱袋子,科研攻关成为产业链上的协同进化。

各地的荔枝科技小院,正是推动系统创新的关键力量。它们如同现代版“驿站网络”,串联起产业链各环节创新节点,形成强大创新合力。

从品种改良到栽培技术优化,从保鲜技术突破到产业服务模式创新,散布在荔枝主产区的科技小院们,恰似一个个“田间实验室”,让这颗千年佳果成为富民产业,书写着新时代的“荔”史新篇。

(访谈:中国科协之声编辑部 陈尽美)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责  编:陈尽美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发布人:3c30****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