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开题会暨课题讨论会在京召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王春燕/摄
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就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框架设计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李向阳表示,项目组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尤其将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重回答“一带一路”机制化的指导原则是什么、应该涵盖哪些领域、不同领域机制化的顺序是什么、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如何,在众多共建国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相应地,项目成果将由理论篇与实践篇两部分、十章内容组成,既探讨“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高质量发展与机制化的关系等理论内容,又思考“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经贸合作机制的深化、投融资保障机制的完善等实践问题。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杨长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于春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徐秀军从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重点与难点、研究意义与价值,“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项目的创新与突破等方面出发进行了评议,并对项目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认为,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塑,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近来 “一带一路”领域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内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项目设计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就完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提出的九个方面的要求,研究具有理论深度,框架设计合理。项目团队就“一带一路”进行了多年持续性跟踪研究,积累了诸多研究成果和经验。相信项目组一定能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研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贡献学术智慧。
专家建议项目组既要总结过去十余年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要研判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要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机制与“一带一路”机制化进行明确界定,阐释清楚“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机制化未来方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一带一路”机制的要求等内容。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单位代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