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活”在当下的非遗:丽江古城可体验,书签灯罩皆可见
2025-07-26 08:13  浏览:434  搜索引擎搜索“米优农业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米优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纸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赓续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造纸术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在云南迪庆、丽江地区,就有一种当地纳西族先民用高原特有植物荛花树皮制造出的古老手工纸——东巴纸。

东巴纸虽采用最原始的造纸工艺制成,但它有着象牙一般的色泽,防虫蛀,吸墨性强,不易变色,保存时间长久,成为古代纳西人书写东巴经书和重要契约的载体,在滇西北各民族中久负盛名。2006年,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巧妙吸纳抄纸法和浇纸法技艺

东巴纸,又称白地纸。白地,即白水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的哈巴雪山北麓,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作为抄写东巴经与绘制东巴画的专属纸张,东巴纸承载着厚重的东巴文化,而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程。


▲东巴纸制品。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之后在吸纳抄纸法和浇纸法技艺的过程中不断成熟。抄纸法是我国传统手工造纸的核心技艺,经东汉蔡伦改进后形成成熟体系。

明朝年间,中原地区大量工匠包括纸匠迁徙至此云南,他们带来的抄纸法技艺,深刻影响了该地区的造纸技艺。明隆庆《云南通志》记载:“杨崇六,江右人,游学至此,遂家焉……造纸为业……”佐证了移民对当时云南造纸业的影响。而根据《丽江李氏宗谱》的记载,明朝天启年间,丽江木氏土司邀请来自鹤庆松桂的江南籍造纸师傅李先常,引入并开始采用抄纸法进行造纸,并进而传播开来。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还吸收了浇纸法技艺,这是纳西族与藏族长期交流往来在文化领域的折射。藏族造纸历史悠久,《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松赞干布曾向唐高宗“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之后青藏高原上逐渐形成浇纸法手工造纸技艺。

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木氏土司木增开始着手准备丽江版《甘珠尔》的刻印。考虑到当时交通条件极为不便,将原材料从遥远的西藏运输到丽江几乎不现实。然而,为了保持宗教经典的原有风貌,纳西族可能选择引进西藏的造纸方法至丽江。这一过程也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文化技艺交流与融合的体现。

抄纸法和浇纸法是我国传统手工造纸两种不同的技术体系,纳西族手工造纸将其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艺风格。在制作过程中,纳西族手工造纸常采用不加纸药、自然晾干等工艺,这些属于浇纸法的技艺范畴;而活动式纸帘抄纸方式,则体现了抄纸法的典型特点。由此可见,东巴纸正是各民族造纸技艺交流融合的结晶,展现了民族文化在工艺传承中的互动与创新。

自然资源利用与精湛技艺的融合

东巴纸采用云南丽江的荛花树皮为主要原料。荛花是生长在中高海拔地区的一种灌木,全株含有毒性成分。但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其所造之纸,耐虫、耐潮、耐老化,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荛花纸较构树等云南其他本土资源制作的纸张,色泽更为莹润,呈现出自然的象牙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纳西族人民充分利用荛花的天然属性,将其树皮加工成纸,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生动体现。


▲用东巴纸制成的文创笔记本。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虽然使用的工具极为简单,如锅、舂具等,但整个工艺流程却极为复杂精细。其流程分为原料采集、原料加工和纸品制作三个阶段,细化下来包括剥皮、晾晒、浸泡、蒸煮、清洗、舂捣等十余道工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的魅力正在于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以及与精湛技艺的有机融合。

具体而言,先砍伐粗壮、表皮光滑、分叉较少的荛花木,剥下树皮,刮去黑色外皮,留白色韧皮。韧皮经自然晾晒后,用水浸泡柔软,然后蒸煮十几个小时,同时加入适量灶灰或者草木灰,起到增白原料色度和催熟的作用。

树皮煮好后,经充分淘洗后捏成团状,置于平整的石板上,舂成纸浆。之后,将装有纸帘的木框放入盛水过半的木槽中,倒入适量的纸浆,使纤维均匀分布,滤水后抄出纸帘。从水中抄出纸帘形成纸胎的这一过程,为典型的抄纸法技艺。将湿纸胎贴于木板之上,通过自然的日照与风吹,慢慢形成纸张。晾干过程中需要反复砑光,纸面渐渐趋于平滑。这样,一张东巴纸方可面世。

在历史进程中,东巴纸早已深深融入纳西族的生活习俗之中,更成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以火塘为居住中心的纳西族民众来说,东巴纸厚实不易燃,非常适合日常使用。此外,在已婚妇女佩戴的帽子、东巴经师所戴的五幅冠等服饰上,都可见其身影。

由于东巴纸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以东巴纸做的东巴画,色彩绚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用东巴纸书写的东巴经留存有5000多卷。东巴经用图画象形文字书写,内容涵盖天文、民俗、宗教、医药等多个领域。

清代学者余庆远在乾隆年间编纂的《维西见闻纪》中曾记载:“有字迹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这不仅描述了东巴文字的形象特征,也凸显了东巴纸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守正创新续写传承新篇

正值暑期,丽江古城内的“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东巴纸传承点热闹非凡。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和秀昌热情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东巴纸的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赏。传承点还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客人,通过“非遗+研学”模式,为青少年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作为连接古今的“跨时空的信使”,东巴纸的制作与使用至今依旧充满活力。在尊重和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东巴纸的制作也积极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技艺上的结构性转变与创新。如部分造纸工匠开始使用纸药来提高纸浆纯度与成型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了纸张的质量。与时俱进的技艺变革,实则是东巴纸造纸兼容并蓄、守正创新的技艺精神延续。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人和秀昌的造纸工坊内,游客在体验手工造纸。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人还积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东巴纸的实用性功能,并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专门从事东巴纸制作与销售的和秀红,自小目睹父亲古法造纸工艺流程,耳濡目染,加上自己对东巴纸的热爱与执着,遂立志传承东巴造纸技艺。他不仅延续古老技艺,还不断创新,尝试将刺绣与东巴纸结合,让妻子王正琼以纸为布进行刺绣,实现东巴纸刺绣技艺的突破。他还尝试将版画、蜡染与东巴纸融合,推动“非遗+非遗”的创新发展。

如今,在丽江,随处可见用东巴纸制成的相册、书签、折扇、灯罩等文创产品。东巴纸还广泛应用于家居设计等领域,“非遗+”推广模式结合文旅市场的火爆机遇,为其活态传承注入强劲动能。在社会各界支持下,一批非遗造纸工坊、博物馆与文旅市场深度融合,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这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古老的东巴纸及其造纸技艺正焕发前所未有的魅力。(本文图片均由邓平提供)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本文系八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第二批)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周芳 魏妙

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看完了,点个“赞”↓↓↓


发布人:8f21****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