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半截胡同绍兴县(会)馆旧影
北京宣武门外有一条僻静的胡同——南半截胡同,胡同里有一个僻静的小院——绍兴会馆的“补树书 屋”。
院中原有一株开着淡紫色花朵的楝树。 后来楝树不知怎么被折断了,就又补植了一株槐树,“补树书屋”的名称由此而来。 1918年,这株槐树的横断面上已经出现了第76道年轮,在它两侧书房中度着漫漫长夜的鲁迅,也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37个春秋。
此时的鲁迅,宽阔的额头上已经漾出了皱纹——这是历史倒转的车轮在他额上留下的辙印。
辛亥革命之后,胜利果实被篡夺,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做了83天的短命皇帝;1917年7月,辫帅张勋又刮起了一阵妖风,把废帝溥仪从紫禁城抬出来,演了一出12天的复辟丑剧。
目睹这种“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的政局,鲁迅怀疑而又苦闷。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鲁迅埋头整理古籍,研究佛学,抄古碑,搜集金石拓片。那个弃医从文、预备改造国民性的热血青年,那个精神界战士,似乎有些沉寂和委顿了。
补树书屋有位经常手提大皮夹的胖胖的来客,他是鲁迅的老同学钱玄同。钱玄同在东京《民报》社听章太炎讲学时,常在榻榻米席上爬来爬去,被大家戏称为“爬翁”。
1915年,钱玄同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17年秋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新青年》的赞同者和反对者均寥寥,他们这群人,如同奔驰于毫无边际的沙漠。在寂寞中,钱玄同想到了留日时期曾经慷慨激昂地提倡文艺运动的鲁迅,便敦促他为《新青年》撰稿。
在钱玄同的鼓励下,鲁迅感到旧社会虽然像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但只要惊起了里面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就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处于冰结状态的火焰般的热烈的爱憎,以及原来储存的生活素材,如同火药一样,经钱玄同约稿这一导火线的触发,在时代沉重的迫压下,终于爆发出了灿烂的思想和艺术的火花。
鲁迅重新挥笔上阵,把笔锋对准了延绵数千年的“吃人”的封建礼教。
《狂人日记》版画
就在1915年,即《狂人日记》创作前三年,在鲁迅所住的绍兴会馆附近的宣外教场六条胡同就演出了“礼教吃人”的活剧。据当年2月9日北京《大自由报》报道:“宣武门外教场六条胡同潘姓孀妇,年逾五旬,膝下无嗣,仅有一女,年届二八,尚未字人。近因母病甚重,医药调治无效,日昨病势剧增。该女万分焦灼,毫无善法,遂将右腿割肉一条,煎于药内……”
鲁迅的姨表弟阮久荪也是活生生的旧礼教的受害者。这个青年原是浙江法政专门学校学生,后来到山西一带游幕。他置身于官场中,看到人会怎样地骗人,怎样地卖友,怎样地吮血,痛感抱负得不到施展。他在一首题为《寄友》的五言律诗中写道:“雨声连不断,春愁 断复连;此时怀友意,何日诉君前。 壮士容无地,诗家别有天;一灯孤榻里,相对抱书眠。 ”由于长期郁郁寡 欢,阮久荪得了一种妄想症。 他在幻觉中感到要迫害他 的人撒下了天罗地网,必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1916年 10月,他逃到北京,仍然觉得时刻有人追踪,经常流露出恐怖的神情,发出凄惨的喊叫。
史籍中屡见不鲜的封建礼教“吃人”的记载,以及 现实中被旧礼教迫害的人们的惨状,像无数条光柱从四 面八方射向鲁迅的心中,而后汇集到人的解放问题这个聚光点上。 鲁迅运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手法,孕育了一个既有狂人病理特征又有反封建精神特征的独特形象。 鲁迅借助这个现实性与象征性互相渗 透的双重色彩的人物,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进 行了剔肤见骨的揭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诞生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
“狂人”用他如炬的目光,透过在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看到了字缝中隐藏着的“吃人”二字。“狂人”还用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发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警告,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号。
这篇题为《狂人日记》的小说,在形式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内容远比果戈理的作品忧愤深广,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为中国新文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接连写出了《孔乙己》《药》《白光》等作品。1923年,他将这些小说集为《呐喊》一书公开出版,意在用文艺作品为时代前驱者“呐喊”助阵。
最早为鲁迅赢得文坛声誉的虽然是小说,而鲁迅日后的作品又有力地证明了他具有纯熟驾驭各类文体的才能,但鲁迅选择的主要文学样式却是杂文。 究其原因,无疑是杂文作为一种战斗的文体,更适于鲁迅的战士本色和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 鲁迅将他作为哲人的睿智和作为诗人的激情全部融入杂文中。 他既吸取了随笔形制简短、绵里藏针、微而显著、小而见大的特色,又借鉴了魏晋文章“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文风,特别是继承了魏晋文章的“骨力”,使杂文这种文体成为开展社会批评的利器,给封闭僵滞的旧中国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肩负着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历史重任,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大多围绕这一时代主题展开,尤其是他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批判,更为深刻犀利,具有内在系统性。
节选自《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鲁迅》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鲁迅》
陈漱渝/著
【内容简介】
本书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等撰写,依时序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重点介绍了鲁迅先生的家世,越文化的熏染,求学南京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东渡日本留学,执教杭州、绍兴,直至成为新文学旗手,条分缕析地阐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历程,介绍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性贡献,弘扬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民情怀。
【作者简介】
陈漱渝,原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鲁迅博物馆副馆长,著有《鲁迅在北京》《搏击暗夜:鲁迅传》等。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