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教育行走的美仁:
大家晚上好!
非常开心能有这次机会来分享。我是来自珠海市**学校的朱**老师。今天的分享我打算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我的教育我的路;二、改变,从遇见开始;三、大声说出我的理想。
我的教育我的路
一直以来我觉得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求学之路虽然有些小波折,但大体不辜负自己的努力和期望。98年我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代课半年,参加竞争上岗考试,幸运地赶上中师生分配工作的末班车,我被分配在江西省一个边远的农村小学教书,很知足,因为还有40%的同样优秀的同学无缘分配,都外出打工自谋生路了。或许,我就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也按家长的意愿像很多中师生一样,在还未成年(不满17岁)就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挣工资,为家里人分担生活重任。
脚踏三尺讲台,我努力教书,在小学教了半年调到初中任教,充分发挥中师生“万精油”的作用,先后教过语文、数学、物理、美术等多个学科。我很爱孩子,也很爱当老师这份工作,但心中的大学梦从未熄灭过。工作5年间,我努力参加自学考试,以较快的速度通过汉语言文学的专科和本科所有课程考试,最后一年开始考研,幸运考神再次眷顾,我顺利考上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珠海继续当老师,开始专注于专业的语文教学。
要给青春期的孩子一滴水的教学就要让自己储备一桶水,努力学习,谦虚求问,我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个称职的初中语文老师,当语文老师、当班主任,一路也遇到了很多有学问、有水平的老师,他们是我从业阶段的榜样力量,是我教师生涯的风向标。我也努力让自己向优秀老师看齐。越努力越幸运,我扎扎实实工作,教学成绩突出,各方面表现也还不错,参加教育教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水到渠成,2018年在我34岁那年幸运之神再次降眷顾,我顺利地评上了高级职称。
作为一个普通的初中老师,高级基本就达到了我们的最高职称等级。很多老师很羡慕我,年纪轻轻高级了,以后就可以躺平了。我虽然嘴上不认同,久而久之,其实内心也有了这样的放松。正值二宝降临,我心安理得怀孕、生孩子,虽然还一如既往地认真教学,但我的内心其实已经有点找不到方向了。难道就这样教书下去,疲于应对这种应试的机制,只是当一个会搞分数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吗?我内心彷徨但又不知前路在哪。
我当然不会知道前路在哪,一直以来,我只管埋头教书,除了课标内规定的必读名著和我做课题要求自己读的课外名著,我基本不阅读,准确的说就是我从来不阅读教育类的书籍,我向来排斥都理论性读物,这样我自然没有较高远的理想来引领自己。我也积极参加过很多学习,算得上学校参加学习最多的老师之一了。就像张文质老师所说,过度培训,过度学习,但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过。接踵而至的培训、研修每次都轰轰烈烈,回去以后就风平浪静。直到遇到张文质老师。
改变,从遇见开始
初知文质老师,是源于我们珠海的陈志红老师。去年暑假,志红老师的新书问世——《公开课的炼就与生成》,红彤彤的封面就像她在珠海语文教育圈的“走红”,很多语文老师都惊叹,体校老师出自己的著作了,这个老师简直不得了。于我,简直也崇拜得不得了。志红老师是个热情大气的无私分享者,她的文章“从一篇文章到一本书”给了我不小的震撼,真的可以做到吗?我觉得志红老师的写作能力那么强,那也只是个个例吧,不是所有心怀写作梦的人都可以如愿的。就像我这种若干年前挺爱写作,但工作以后十几年教学除了下水作文很少动笔的懒人加写作困难户想都不要想了。眼前和远方的星空仰望一下就行了吧。
初识张老师,是在2月13日晚上。我在志红的共读分享群看到第八期张文质写作研修班的招募消息。我心里异常激动,参加吧,你不是一直在寻找写作的勇气和前行的力量吗?我心里斗争着。于是发了微信询问志红,志红鼓励我:去吧,现场效果特别好,你会认识很多热情满满、能量多多的朋友的。在志红的推荐下,我加了张老师微信,很快张老师就同意了。2月21日响应张老师微信圈里的写一日工作生活日常的文字号召,当晚绞尽脑汁写了个流水账,写到凌晨2:30,第二天发给张老师,我记得最后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张老师,很抱歉,啰啰嗦嗦两千多字。哪来的自信,就是源于那天您的朋友圈那句:哪怕流水账也行。哪来的勇气,源于,我从报了您的写作研修班开始,我就在心底暗暗发誓,从今天起,做个勇敢写作的人,哪怕现在写得不堪入目、毫无思想,但只求我手写我心。我想,您一定是个包容且极有耐心的人,是个亲切的人,感谢您阅看一个写作菜鸟的絮叨。祝好!我发完了以后,还给张老师留言说:好激动,好期待!为了好好来听您的课,现在每周都要督促自己写一点,您是我前行的力量。张老师很快就回复:太好了,我会记住一些话的。这话好亲切,好温暖,但也好让人心虚啊,他提醒我,豪言壮语说出去,要开始做了,开始写了。于是,那时起,我开始要求自己每天写一点,就为了3月9日去见还未见面就觉得温暖的张老师不心虚。
要问我写作班有什么收获,那就是三个字“太妙了”,写作班的磁场是这样的“张老师说,我们这期小伙伴很特别,融入感很强,像是相识很久,一起相约来见他的。这句话很精准地说出了这次培训我的舒适感来源。全场40来人,今天早上前,我们互不相识,但真像我们已经相识很久了,我们只是在奔赴一场提前约好的聚会,那种和谐感、那种熟悉感,那种自然感,是以前的培训从未拥有过的感觉。”写作班对我的作用是这样的:它让我一个自认为写作水平很差的人找到了写作的勇气,我以后再也不说我不会写作了;它让我找到了写作的最舒适的方法——教育叙事,且有技巧地叙事;它让我在不断地写作和诉说中被疗愈,被点燃,被唤醒,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地被看见、被认同中找到了坚持地力量。从3月9日开始到现在,我虽然没有做到日更,但我也用心地记录了很多很多,到现在也有11万字了。当然这一点写作量对于我们群里地写作大咖,写作强者来说微乎其微,但对我却是过去近40年的写作总量了。
教育写作带给我很多改变。我在《我终于日更一个月了》记下:首先,我每天都会刻意去留意一些事,并及时记录下来。我记录了班级好些事情,也尝试给部分同学写信,争取中考前能给每个同学一封信,作为中考前激励他们的礼物。也正是这种记录,有了比对,让我清晰看到了班级的细微变化,也让我发现了同学的细微进步,找到了更多表扬和激励他们的契机。其次,写作让我改变了对待班级“麻烦事”的教育态度。当你遇到一个状况百出的班级,你就赚了写作的素材。我尝试改变对待班级“麻烦事”的态度。我会认真谨慎去处理每件事,会积极探索较好的解决办法,也会在写作的同时优化自己的管理方法。以前,我更多是一个班级“麻烦”的救火者,我更多会从班级建设角度去思考和尝试,争取做班级建设的架构师和高屋建瓴者。显然,教育写作让我变得更细致、更理智、更善于做班主任了。
不断写作,要推陈出新就会逼着自己去阅读,给自己注入新鲜的写作血液。阅读张老师的书:《奶密盐》《迷恋的教育学》《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勇气》等;硬着头皮啃读那些以前不爱看的教育书籍: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叶圣陶的《我怎样教语文》,读晓霞院长的《我看见了教育的星辰大海》,阅读这次教育行走中遇到的很多作者的书,夏昆老师的书,大庆老师的、普利辉老师的、黄学谦校长的书等等,哇,居然数不完,要不是今天做分享我都不知道,我最近4个月读的书都大大超过我从教近20年读的书了。现在我每天出门,包里必备一本教育书籍,想着万一有时间阅读呢,万一想写东西要摘抄一点文字呢;现在我打开手机,很少刷视频,经常在阅看一些行走群里的群友们写的正能量满满的文章,也经常打开简书不断书写。我感觉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每天的写作都充满新鲜感。生命以更饱满的激情去感受、去记录,去刷新,去超越。
刀哥说: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多精准而绝妙的表达呀,这次的惠州大亚湾行走之旅,我们见识了那么多接地气的专家、学者、名师、名校长,他们的分享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心界和世界;这次行走又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同样渴望,可以一同前行的老师们,他们向上生长的力量和激情也总让我倍受感染,前行路上我们不孤单,我们一起分享、一同写作、一同打卡,走向前方更宽广的世界。我们在各自的领域读写,朝相同的方向前行,不断重建自己,刷新自己,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改变,从遇见开始,为了我们对教育的不变初心。
大声说出我的理想
到了这一版块,显然又有点底气不足了,但我不会说我不会写,我会说,我正在尝试。我在尝试,跟着小尘老师的打卡,尽量保持有质量的日更,哪怕做不到日更,最起码每周的一篇长文必须提交,相信积少成多,慢慢就能构建出自己的写作框架了。我会说,写作出书只是一个方式,更重要的是精进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有自己的风格,并努力用文字来形成更好的教学表达。我会说,教育写作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润泽我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
借用张老师喜欢的一个词“迷恋”,我今天的主题也用迷恋。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说,我觉得,之前,教育是我的谋生手段,外加能展示才华、获得社会尊重的需要,现在开始,我要用迷恋教育的态度来审视,来看待,来要求自己,来获得最高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是我不变的教育追求。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守候和听我絮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