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学平
老师通知:下周一,学校要给孩子们举行年满18周岁的成人礼啦!希望家长们都能参加。
周一清晨,天气是格外的晴朗,深山里的空气是特别的清新。
看着校园内一个个青春洋溢的孩子们,自己的心情也跟着欢快活跃了起来。三三两两的家长和学生都在花园式的校园里漫游着。
两个同一年级熟识的学生相互打着招呼。双方的家长偶然相互一瞥,似曾相识,上下打量,四目相对,相互一打问,还真是曾经的老同学呀!
双方惊讶之余,都感叹说:孩子们都长这么大了!时间过得飞快呀!
眨眼间,下一代都悄悄地长大成人了。孩子们都长成了我们记忆中对方中学时的模样了!
历历往事今犹在,只是朱颜改。回忆过去,往事如昨。尤其是人生紧要处印在脑海里的记忆,清晰可见。
“吱呀!”一声,教室的门被推开了,吵吵嚷嚷的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一个中等身材,留着短发,圆圆脸蛋儿,眉目清秀,干净利落的女孩儿跃上了讲台。
“今天早自习,董老师安排我给大家读一下《黄生借书说》这篇文章!”她抬了抬头,左右轻轻甩了甩遮住半边脸颊的刘海,然后开始用标准的普通话读道,“《黄生借书说》,清代 , 袁枚。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文章读完后,我感觉余音缭绕余味未尽。而她干脆地把书本一合,一转身,拉开门,动作麻利地走了。后来,我才得知她是另一个班级的同学。
我得承认,这是我上学期间最认真、最仔细、最用心听人阅读过的一篇文章。她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和特殊的音调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便深深地爱上了《黄生借书说》这篇文章,后来这篇文章包括释义都被我背得滚瓜烂熟,铭记至今。
并且,自此以后,我还逐步喜欢上了背诵其它文章的优美语句和篇章,我甚至开始去认真学习自己一直都讨厌的任何学科了。
当时,在西边巍巍太行山上,被群山环抱着的美丽校园里,除了我自己外,没有人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插曲,导致曾经天天让老师犯头痛病的小混混变化有多大!
小混混也爱上了学习,一个曾经三天两头逃学厌学打架斗殴的坏学生,自此之后,悄悄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质变,最终化蛹成蝶。浪子回头金不换,真是所言不虚。
在家乡那所青山绿水掩映的校园内,每当课间我遇见她时,一个男孩子也开始品出了什么是“羞羞答答”的感觉。
我喜欢上了隔壁教室里的她,我开始关注她的一颦一笑。
有一次,我到县里参加数学竞赛时,她借给我一个青白小花相间的手提兜用了一下,这下可好,又感动了我好多年。
回想起过去上学时的一幕幕,我就感觉自己还活在十三四、十五六金色的年龄段一般。
我想,大家也不会例外,也会有这样的青春记忆吧!可惜的是,光阴紧逼,物是人非,我们大家早已不可逆转地步入了人生的中年阶段。
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你对一个问题、一个人、一件事儿或是善恶看法的转变,或者是你人生观念的转变,就是来得这么突然和无理由。
一个人的一生被点化,也许只需一句话,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场景,一个生活片段,一件事,一个心境,甚至如我三十年前早自习上那篇文章的听读……这些都可能激发出我们人生的连锁反应和里程碑式的飞跃。
这些点化就是我们人生的催化剂。
这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效应一般,没有催化剂的参与,有些化学反应进行的那是相当的缓慢,望眼欲穿毫不夸张;甚至有时候没有催化剂的参与,有些物质之间干脆就不会发生任何反应;但是,一旦有了催化剂的参与,化学反应速率瞬间就有了成百上千倍的改变:但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毫无变化,她(他)依然是她(他)。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反应,反应从刚出生开始,到终老结束,其中伴有物理变化,同时也伴有化学反应。万事万物何其相似相通啊。
中学毕业后,我五次三番地去寻找过如我人生中催化剂一般的她,但是因为众多因素左右,也许是机缘不够,加上当时通信方式的落后,我们俩中学毕业后,三十年的时光里一次也没有碰过面,相互音讯全无,直至今日偶遇在孩子们的成人礼上。
我最终释怀这件事的,还是因为在钱钟书的《围城》里读到了这句话:"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生活中,你又何必去难为一个个给你“好吃鸡蛋”的人,让他们毫无意义地去寻找是那只鸡下的蛋呢?
人时时处处心存感念即可,何必纠结于那个点化你的人和事儿。她(他)也许就是上天派来点化芸芸众生的天使。
一天天过日子,尤其是过苦日子,真是度日如年。但是,不经意间,回头一看,屈指一算,一眨眼就是三十年整。哈哈,真是人生如梦。
感谢三十年前她对我的无意点化!
作者简介:李学平,男,1981年生,汉族,大专学历,现在邢台德龙钢厂工作。业余爱好捡石、赏石,喜欢运动,热爱生活。
注:图片与文字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