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二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为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而发动的侵略战争,遭受侵犯的世界各国虽在国家发展道路、参战目标、世界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反法西斯问题上达成一致,终使二战成为维护人类道义与和平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际社会在冷战格局中曾长期忽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二战的战争形态是规模空前的总体战,仅靠军事优势难以彻底取胜,更需消耗对手的战略资源与战斗意志,使其陷入“无物可战”与“无人愿战”的绝境。当时的中国虽国力弱小,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凭借顽强的抗战精神、广袤的国土纵深、庞大的人口规模与有效的组织动员能力等,在消耗日本国力、牵制日军活动、消磨日本的战争意志、破坏日本的世界战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十四年抗战的艰难历程,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其一,九一八事变开辟了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九一八事变既是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也具有通过对外扩张促进国内政治法西斯化的政变性质。因此,中国的局部抗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随着意德日法西斯相继粉墨登场,世界仅有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少数国家在孤立无援中进行反法西斯斗争。九一八事变早于1935年的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与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因此,中国成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
其二,局部抗战消耗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国力与军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与东北抗日联军等,严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据日本历史学家吉田裕推算,中国局部抗战期间日本战死约17000人。日本的国力消耗难以准确计算,但可从战争支出来侧面反映。据日本大藏省统计,1931—1936年间,日本的军费总额共51亿日元。这也间接反映了局部抗战在相当程度上消耗了日本的国力。
其三,局部抗战对日本的世界称霸战略发挥了牵制作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包含从争霸世界战略角度制造“反苏”战略支点、构筑对美争霸战争之战备基地的目的。中国的局部抗战,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保家卫国之举,亦为牵制日本的世界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阶段与中国抗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法等列强对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动采取“绥靖”政策。
全面抗战敲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警钟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中国通过持久战,不仅极大地消耗了日本,而且敲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爆发的警钟。
其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全面抗战已经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与军力,削弱了日军的战斗意志及国民对战争的支持态度。据日本总务厅统计,1937—1941年间,日军在华伤亡总数为51万余人。据日本大藏省统计,同期日本对中国战场的军费投入为362亿日元,占国家财政的年度最高比为77%。中国战场对日本的极大消耗,导致日本国民生活困苦,物资不足,严重影响其对战争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使日军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疲于奔命,其战斗意志也严重下降。
其二,中国的顽强抵抗,迫使日本重洗世界殖民秩序的狂妄意图原形毕露,促使英美等西方列强开始思考并采取应对之策。日本公然打破美英主导构建的华盛顿体系,封锁中国近海与江河航路,劫夺英国主导下的中国海关,发表所谓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宣言,在占领区实行独占政策,封锁租界,甚至占领海南岛及中国南海部分岛屿,直接威胁西方列强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列强开始援华抗战,为其后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提前布局。欧战爆发后,日本为解决久攻不下的中国战场,趁隙南下东南亚,暴露了与德意法西斯重建世界殖民秩序的野心。此举促使英美认清形势,不仅加强对华援助,而且开始构筑美英军事合作体制,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三,全面抗战对牵制日本发动对苏进攻发挥了重要作用。“北进”苏联远东地区,一直是日本陆军的重要目标。尤其是欧战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争泥潭,使其无法发动对苏进攻。这保障了苏联东部战线的长期稳定,使之能够专心对德,避免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总之,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的唯一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二战发展为世界规模的全面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
其一,苏联将布置在远东的大量兵力西调,去对付德国法西斯。直至美国投下原子弹后,苏联红军才正式参加远东战场,对击溃日本关东军起到重要作用。
其二,中国抗战导致日本国力近乎枯竭,促使日本国民反战呼声抬头。据日本大藏省统计,1942—1945年间,日本的军费总额为1774亿日元,占日本国家财政的年度最高比为85.3%。该阶段日本的军事投入已达极限,对国力的消耗也达到顶峰。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伤亡为186万人,在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上共战死近156万人,伤30余万人。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日本自发动七七事变到二战结束,军人、军属共死亡230万,民间死亡80万,共计310万人。二者统计军人、军属死亡人数相减,应为日本在1937—1941年间在中国战场的死亡人数,即仅该期间日本军人、军属在华战死人数应为74万人左右。日本对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争的战费投入共约7600亿日元,是日本国家预算的280倍,导致通货膨胀,战败时国债价值形同废纸。战争对资源消耗巨大,日本强化统制经济,金属、纤维与皮革制品等优先用于军需,民间消费不得不用代替品,国民难以维持生计,反战呼声抬头,甚至有人直指天皇与军部战争罪责。
其三,中国战场对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发挥了重要的战略牵制与配合作用。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牵制了50%—60%的日本陆军,大大减轻了美英苏等盟国的压力。中国军队还与盟军协同作战,两次入缅参战,为盟国提供作战基地、战略物资、战争情报等,对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中国还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维护人类道义与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郭飞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