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唐。就自从我来了之后,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碑林才是真正的西安的历史。就是这句话让我现在理解它非常的复杂,因为贝林博物馆涉及到很多的内容,足够多,足够深,这么深的文化底蕴,可是来到西安旅游的人哎,很少来。这就奇怪了,这地儿是 900 多年前唐初期修建的孔庙,当时李渊给周公建了一个,给孔子建了一个,孔子是文宣王,所以又叫文庙。这不门口这大,赵璧后来 1944 年在这建了博物馆,结果这个孔庙就归了博物馆了,这里边收藏着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的碑,是 4000 多件,包括严氏家庙碑、严家的祖训。
我们都说习字先习楷,习楷先习颜,习颜先习多宝塔杯,它见证了中国 2000 多年来的文字的演变过程。但是到这儿也遇到了问题,1、很少有人来。2、很少有人能读得懂它。这个地方我查了一整天的资料,但是我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呢?就是很枯燥,尤其是当我看到非常非常多的视频纪录片,大家在认认真真的讨论一个碑刻上面的字,用石头和汉白玉这种不同的材质雕刻出来的字,呈现出来的结果,展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和美感的时候,我突然间觉得我在看一本天书,我还没有文化到理解这些人对美的感悟,那现在在生活的压力、职场的内卷下,我们好像就已经脱离了这些原本应该延续下来的美感。
我诧异于这种断层,好像是那种够不到的那种高度,它不是我们能够学习来的,而是耳濡目染培养来的。可是这种培养我们好像已经逐渐失去了这种大环境,那我会感觉到可悲的一点在哪?说实话我都不敢说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了解这些内容,也就更没法去跟大家说感受文字的变迁和历史文化的沉淀,因为我知道这事它不现实。
可是文字对于我们来说又非常的重要,它是中华文明的纽带,从画画开始到象形再到象征意义,从复杂到简单。后来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比如说各个地方都有方言,那如果不统一文字,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它怎么交流?世界会不会停滞?咱都不说后来的妙笔生花,文字的力量可就于简单的上班族而言,我们什么时候和近在咫尺的文化相去甚远,以至于好像已经摸不到它了。
智能的到来,让我们的社会确实提速,更方便了,更省去人工了。甚至于说现在找工作已经开始思考我要不要去一个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公司去发展了,很显然它的飞速发展已经占据了人们生存的半壁江山了。那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和大家去说,如果你在各种情况摆在你面前,你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做一些未来人工智能永远都无法代替的工作,让我们的文化还能延续下去,让我们自己永远都有不被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