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从小就开始旅行了。他父亲是乌拉尔山脉的采矿工程师,所以儿时他生活在小城沃特金斯克。陪伴他成长的法国家庭教师芬妮教授他法语和德语,这也为他之后的旅行打下了很好的交流基础。1849年和家人搬到工业城市阿拉帕耶夫斯克居后,他很快又不得不离开亲人独自生活,去圣彼得堡皇家法学院上学。他对母亲十分依恋,所以母亲患霍乱去世对他打击非常大。好在发现了对钢琴的兴趣,开始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在去司法部工作4年后,他依然持续了公务员的职位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当时的院长,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安东·鲁宾斯坦学习。
21岁的那年夏天,父亲的一位朋友请他担任翻译,这也是他第一次去欧洲旅行。查克夫斯基很喜欢汉堡,他还去了科隆,安特卫普,奥斯坦德,不过最让他兴奋的还是伦敦,这座大城市充满了魅力。倒是原来应该成为旅行重点的巴黎因为他跟朋友之间的矛盾以及心情抑郁成为了被搁置的计划。不过回俄国后,这位音乐家依然穿着巴黎的时装继续完成学业。5年以后,他成为了一名非常成熟的音乐家,老师的弟弟也刚刚创立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给了他一个教师的职位。这份工作太过简单,朴素,并不是他的理想。所以他开始把更多精力投入在作曲上。后来柏辽兹访问俄国时,他作为翻译陪同。
在枯燥的学院生活以及艰难的创作过程中,柴可夫斯基的情绪跌入了低谷。于是他开启了第二次旅行,虽然刚到柏林就开始想家,而且到巴黎后,也因为旅伴的疾病无法参加音乐会和夜间的娱乐活动。29岁那年,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收获了许多崇拜者。普法战争爆发后,他去瑞士避难,有空闲的时候,也前往慕尼黑和维也纳旅行。在旅行的时光里,作曲家有了很多灵感,音乐也越来越精彩。这让他决定以后每年都要去欧洲旅行。1872年,他完成了一部重要的抒情作品后去了米兰。两年后他的歌剧在马林斯基剧院首演,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这也让他有了去意大利的旅费。然而这次意大利之行并没有给他带去太好的感受,特别是威尼斯,在他眼中是阴暗又压抑的城市。
1876年他再次前往巴黎,这次旅行受到了圣桑的款待,还结识了马塞奈。受到了典雅的法国音乐的启发,他在塞纳河畔写下了《第三弦乐四重奏》。当参加完拜洛伊特瓦格纳音乐节后,柴可夫斯基见到了年迈的李斯特。这也让音乐之旅更加完美,回国后他创作了传世之作《天鹅湖》。在不断旅行的路上,他的作品也更加丰富多元。也许这就是我们可以在他的音乐中听到不同风格却完美融合的原因。直到他去世,柴可夫斯基一直是位永不止步的旅行者,旅行让他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他的音乐也伴随着他的足迹,横穿了欧洲和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