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米优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防高反,雪雀和树麻雀各有奇招 | 科技前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16 07:53:15   浏览次数:1  发布人:bb85****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4500米,氧气含量仅有海平面的60%。在这种严酷的低氧环境中,雪雀已繁衍生息数百万年,而约2600年前迁徙而来的树麻雀,也成功生存繁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虽然同处高原,但这两类亲缘关系相隔数百万年的鸟类,在心血管系统的演化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01两条进化之路研究团队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白腰雪雀、棕颈雪雀与高海拔树麻雀的心血管适应特征。结果显示,高原树麻雀相比低海拔的树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4500米,氧气含量仅有海平面的60%。在这种严酷的低氧环境中,雪雀已繁衍生息数百万年,而约2600年前迁徙而来的树麻雀,也成功生存繁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虽然同处高原,但这两类亲缘关系相隔数百万年的鸟类,在心血管系统的演化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01

    两条进化之路

    研究团队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白腰雪雀、棕颈雪雀与高海拔树麻雀的心血管适应特征。

    结果显示,高原树麻雀相比低海拔的树麻雀,增加了心脏相对重量(心脏与体重比例)和心肌纤维的面积。高原树麻雀通过心肌肥大来增强泵血能力,成为高原心血管适应的“扩建派”。

    相比之下,雪雀并没有通过增大心脏体积来适应低氧,而是依赖高度发达的心肌毛细血管网络,显著提升了氧气的扩散效率,成为心血管适应的“精装派”。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两种雪雀以及高、低海拔树麻雀心肌细胞大小以及血管密度比较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雪雀的心血管特征高度相似,而与树麻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雪雀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中,通过对微观结构的“精雕细琢”,完成了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而树麻雀在相对短暂的定居时间里,更依赖器官层面的“应急式”调整。

    这种因高原定居时间长短导致的适应策略差异,并非鸟类独有。例如在哺乳动物中,后引入高原的家养动物(如羊、猪)也常出现心脏相对重量增加的特征,而高原动物(如羊驼、美洲驼、鹿鼠)中甚少出现心肌肥大的表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两种雪雀以及高海拔树麻雀的心血管表型主成分分析,显示出不同的心肌表型适应策略

    02

    心肌肥大的“开关”

    研究团队通过心脏转录组分析,在调控心肌细胞生长的核心通路中找到了调控心肌肥大的关键线索:关键基因IRS2和AKT1在雪雀中表达水平极低,而在树麻雀中显著升高。

    为了验证这一机制,研究团队在鸡胚心肌细胞中利用血管紧张素AngII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来模拟低氧诱导的心肌肥大,并通过小RNA降低

    IRS2
    AKT1
    的表达。结果发现,心肌细胞的肥大反应被显著抑制。

    这些结果揭示,雪雀通过关键基因的沉默避免了心肌肥大,如同关闭了调控心肌细胞生长的核心通路的“开关”,阻止了心肌细胞过度生长。该调控通路也是控制小鼠以及人类心肌肥大的主要通路。

    这意味着,鸟类在高原飞行时激活的“低氧适应开关”,和人类心脏肥大的调控开关相同。尽管鸟类和人类演化路线不同,但心脏应对压力的核心机制早已定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A、

    AKT1
    以及
    IRS2
    在调控心肌细胞生长的核心通路中参与心肌细胞生长的过程;B、
    AKT1
    以及
    IRS2
    的功能验证

    为适应飞行的极端代谢需求,鸟类进化出了高效的心肺系统,其低氧环境下的心肌适应机制展现出显著的多样性。这些自然选择的解决方案,为人类心血管疾病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生物学模型,尤其在氧利用效率、缺血耐受和代谢调控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03

    作者:佘惠晌 孟凡伟 屈延华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颖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bb85****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pifa.nao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