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米优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读书·最小阻力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25 04:00:26   浏览次数:1  发布人:40fd****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今天解读的是一本经典老书——《最小阻力之路》。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你去参加一场同学聚会,别人的身材都很苗条,你瞄了瞄自己臃肿的身材,咬牙切齿,发誓要减肥。于是你开始节食,天天在健身房虐自己,也确实甩掉了十几斤赘肉。可是你的体重稍微下去一点,你就开始报复性地大吃大喝,减肥的冲动也慢慢没了。几个星期后,你又不知不觉回到了原有的体重。听说公司要裁员,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危机感一下就起来了。一段时

    今天解读的是一本经典老书——《最小阻力之路》。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你去参加一场同学聚会,别人的身材都很苗条,你瞄了瞄自己臃肿的身材,咬牙切齿,发誓要减肥。于是你开始节食,天天在健身房虐自己,也确实甩掉了十几斤赘肉。可是你的体重稍微下去一点,你就开始报复性地大吃大喝,减肥的冲动也慢慢没了。几个星期后,你又不知不觉回到了原有的体重。

    听说公司要裁员,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危机感一下就起来了。一段时间内,你一边努力地工作,还一边到处看招聘广告,报各种资格证的培训班,卷生卷死。可是突然你听说裁员计划搁浅了,或者这一期的裁员名单里并没有你,你一下松了口气,那些提升自己的方案,又被扔进电脑中,下一次再打开、下一次心慌是下一轮裁员潮起时。

    每一次你对现状不满,想改变,也确实努力了,付诸行动了,可是你的状态总是在反复循环:不满意,努力改善,稍微好一点,不知不觉停止努力,回到原点,再察觉,再不满,再改善,再回去……从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不是没想过改变,也不是没努力,但是我们的生活怎么好像总是摁下葫芦浮起瓢,一直在拆东墙、补西墙?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动机不够强吗?是毅力太差了吗?《最小阻力之路》这本书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有一个不容察觉的结构存在,是结构决定了生活方式。

    不改变生活的结构,只在结构内努力,无论怎样努力,生活都必然如同钟摆,来回摆荡,好一阵,坏一阵,没有办法从根本上突破,获得进步。

    想要抵达想要的人生状态,就必须突破原有的结构,打造一条直接通往目标的最小阻力之路。

    作者罗伯特·弗里茨是音乐家,也曾经担任过电影的编剧和导演的工作。他在职业生涯当中获奖无数。在具体的工作中,作者发现创作这件事情,可以无限地推广,不管是创作一首曲子,还是创造一种生活,道理都是一样的。

    用创作的方式创造生活,能够更好地帮我们实现想要的人生。

    由此,作者开创了一种名为创造的结构动力学理论,成为世界著名的创造力研究大师。他的课程让数以万计的艺术家、企业家、科学家受益,比如说《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而我们这本书《最小阻力之路》,就是作者的核心成果。

    这本书1984年出版,畅销至今,因为它完成了一场伟大的思维革命。







    一、何为最小阻力之路

    到底什么是最小阻力之路?说白了,就是我们依靠本能选择的最省力的路。

    1.波士顿的牛

    作者住在波士顿,他告诉我们波士顿的道路,其实是以几个世纪前牛踩出的牛径为基础,拓宽、修缮而来。那么牛径又从何而来呢?在波士顿还不是波士顿的时候,牛会随着地形的起伏,挑最容易走的路,一步一步慢慢走。

    每多一头牛走过,路就比上一头牛走过的时候更容易走。时间长了,牛径就自然形成了。既然有了路,哪怕是牛径、牛路,当城市成为城市,波士顿成为波士顿,这条路自然而然就成了城市规划者进行规划时的最小阻力之路。

    你看,城市规划者依据牛走过的路进行规划,牛依据波士顿的地形,凭本能踩出路,究其根本,波士顿的路,还是根据波士顿的地形结构决定的。

    不只是牛,不只是波士顿,河流会沿着河床流淌,风会经过最小阻力之路,电流选择最短的路线,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

    2.人生的三大洞见

    第一个洞见是,你的生命就像一条河,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也就是说,无论你今天走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当初一定是沿着最小阻力之路走出来的。也许你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学习习惯,短时间内成功了,但是最后,你还是会回到原来的样子,因为挑选最小阻力之路,就是你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第二个洞见,是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决定的。就像波士顿周遭的地形,决定了牛的最小阻力之路,河床决定了河流的路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这种结构都是存在的,结构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

    在结构之中,你能找到最好、最便捷的路,最小阻力之路是由结构决定的。河水会沿着河床的路线流动,河床不变,水流的方向就不会变。

    人生也是如此,结构不变,我们只会选择最自然的行进方式,依赖既有的路径。所以人们才会经常发现,自己的生活有些表面上的改变,但不知为何,似乎没有实际上的改变。

    第三个洞见,则是人生的根本潜藏结构,是可以被你改变的。就像工程师可以借由改变河道地形来改变河流的路线,让河水按他们的意愿流动,只要改变你的基本生活结构,你也可以创造出你想要的人生。

    当你创造出一个新的结构,你的生命就会突然有全面的活力,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背后就像有一只手、一股浪,有河水的张力在推着你走,帮你达到你想要的成就。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这条路是什么路?是通往成就的路,是新结构中的最小阻力之路。

    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对生活的潜藏结构做出一点改变,最小阻力之路,就是你与你想达到的目标之间最便捷的路。

    所以我们可以学会找出决定人生的潜藏结构,并改变它们,这样你就能创造出自己真正想要创造的东西。

    怎么找出我们人生的潜藏结构呢?

    作者告诉我们,那些对我们影响最深的结构,是由我们的欲望、信念、假设、抱负与客观现实结合而成的。思维决定了结构,所以要想找出我们人生的潜藏结构,首先就要检查我们的思维。

    作者说,你一直在努力,努力解决各种问题,却总无法过上想要的生活,其根本在于,解决问题式的思维不可取。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不可取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与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倾向于把不符合期待的情况都当成问题,一旦把它们当成问题,就会试着去解决它们,而所谓解决问题就是采取行动,把问题给排除掉。

    当你减肥的时候,你认为多余的十斤赘肉,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你带一个小朋友出门,他想买商场的零食专柜里五彩缤纷的糖果,你不同意,他赖在地上不起,撒泼打滚,为了制止他继续闹下去,让人看笑话,好吧,买一颗,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你的问题是,怎样在当下迅速搞定这个麻烦。

    这里面存在一个结构,当问题趋于严重,你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于是你就用行动去解决问题,而当行动让问题减缓,你的动力就会减弱,行动也消失了,这反过来又让问题反弹,而我们总是被问题推着走。

    如果你想减肥,只是出于身材的考虑,当体重问题经你的努力改变一点点,你对自己的外形稍稍满意一些,恐惧和压力略微缓解,你就会放弃继续做出改变,事情又会回到原点。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隐形的来回摆荡的结构中。

    1.什么叫来回摆荡的结构?

    什么叫来回摆荡的结构?张力会趋于舒缓,什么叫趋于舒缓呢?就是如果你拉开一根橡皮筋,它会产生趋于恢复原状的力。

    你可以想象我们的面前有两堵墙,你站在中间,两堵墙上各有一根橡皮筋套住你,你往左边墙靠拢时,左边橡皮筋的拉力就减小了,但是右边橡皮筋因为被你拉开,它趋于恢复原状的力就会变大,从而往后拉扯你。虽然你对抗了,但还是会被慢慢拉回原地。而你朝右边靠拢时,另一边的情况也是如此。

    还以减肥为例,一面墙是你希望达到的目标——苗条的身材,另一面墙是火锅、奶茶等等,总之一切能满足你口腹之欲的食物。你往苗条的身材前进的时候,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就像另一个被拉开的橡皮筋一样,产生把你往回拽的力。如果你向美食前进,想要得到好身材的力,也会把你往回拽。

    在这个结构里,你走的最小阻力之路,只能是在减肥行动、放弃、暴饮暴食、罪恶感、再次减肥中来回摆荡,你总是无法完成目标。

    你想要的,你喜欢却不能做的,都在争取你。你往目标越近,拉你回去的诱惑和力越大,你在两个力中间,两条橡皮筋之间,感受着张力,忽左忽右,忽进忽退,来来回回。

    我们来看文稿区的图,用图来解释更加直观。






    一个基本原则是张力趋向于舒缓。当你拉开一根橡皮筋,它会趋向于恢复原状。你想要的结果创造了一种张力,如果你拥有了,张力就会趋缓。你的问题也创造了一种张力,如果你没解决,张力也会趋缓。而这两种张力同时套在你身上,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的冲突。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在个人健康方面,还是职场、情感生活中,一再解决,一再失败,究其根本,是每个领域、每件事都有这两堵墙,在来回摆荡的结构中,我们沿着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老路走,会不断重复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努力改变、自甘堕落。

    因为两边的橡皮筋达到一个平衡点,你在其中不再感到难受,事情变得可以忍受时你就会松懈,意志力逐渐瓦解,而后自甘堕落。等你发现时,你已经放弃了,这时你完全被另一堵墙拉了回去,直到再次忍无可忍,你又开始进行一个新的循环,可是结局不会大变。

    究其根本,解决问题的思维,来源于你心中的恐惧、厌恶。你恐惧变得更坏,你无力承担,厌恶如果继续下去,有可能导致的结果让你蒙羞、受辱、不能面对。你总是想着,我怕怎么样,我不能怎么样,再这样下去我就完了,因此我必须做出什么改变了。

    仅靠恐惧和毅力坚持的事,都是没有办法长久的,因之产生的动力,从一开始就是否定句,带着负面的情绪,它们没有办法给你持之以恒的动力、热情、自驱力。

    为什么很多事明明改善了,还是会回到原点?因为你的恐惧、厌恶,让你设定了一个临界值,事情恶化触碰到你的临界值,你会改,远离你的临界值你便忍耐。当你忍耐,事情就会回到原点。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提出,人生中所有最严重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无解的,问题无法被解决,只会被更大的问题掩盖掉。

    矛盾就是世界。所以作者给了一句令人深省的断言:如果你把解决问题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生就注定要失败。

    2.什么造成了解决问题的思维?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解决问题的思维呢?作者认为,我们是在环境规训下形成了要么顺应环境,要么反抗环境的模式。

    比如,我们可能总是会被灌输,每件事要有每件事的规矩,就像每一道题都有标准答案,遵循规矩就会得到奖赏,那个最乖、最识相的孩子,会得到表扬,而那些不遵循规则——哪怕是那些不重要,甚至正确与否,都有待考证的规则——的人,有可能会受到惩罚,被孤立、被唾弃。

    人在人群中为了求生,求更好的生存,我们接受了环境主宰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塑造,大人、老师、领导,是我们人生的甲方,他们培养驯化了我们,对于人和事,通常我们只有两个选择,顺应或者反抗。

    顺应或反抗,不只是面对人生的态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取向。在这种取向中,你会根据自己目前或者未来的处境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继而让趋利避害成为本能。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人,面对生活会有两种应对方式,要么顺应环境,达到想要的目的,要么感到痛苦,就反抗环境,成为反叛者。

    然而顺应者,在环境中只能学到制式化的顺应行为,比如一个学生长期写应试的作文,对总分总的套路模式一清二楚,他可能写出一篇高分的应试作文,但是,你让他自由地尝试一种新文体,他就不会了,因为没有标准答案了。

    而反叛者,选择和家庭或学校提倡的人生观唱反调,有时还会用激烈的方式,我们经常说谁像吃了炸药一样。选择反叛,一样也是相信人生被环境的力量驱策着,只是你觉得大多数人遵守的,主流的环境不是真正的环境。

    在反抗——顺应的模式中,你会发现,无论顺应还是反抗,个人都是无力的,力量在环境里,不在你的身上。

    人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不完整、不满足,生活没有意义,因为意义是由环境定义的,世界自有规则,我能做的事太有限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改变来回摆荡的结构,改变最小阻力之路的行进路线,能够让你迈向最后的目标,创造出最后的成就,而这个结构,就是由创造性思维带来的结构。

    三、创造性思维:伟大的结构决定伟大的人生

    1.“问题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区别

    创造性思维,是由伟大的结构决定伟大的人生的思维方式。

    问题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什么区别?先讲个故事,以同样面对饥荒的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为例,当年埃塞出现了饥荒,危机大到失控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关注,人们启动了紧急食物救援计划,是的,饥荒从表面上看就是缺少食物,那么给饥民食物,或者直接给他们钱,钱用来买食物,发到他们手里,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并没有。

    发钱、发食物,只是让饥荒获得了短暂的缓解,饥饿的人暂时被填饱了肚子,看起来获救了,但是导致他们饿肚子的根源,以及混乱的政治局势、主宰局势的力量没有改变,等情况有所改善,新闻节目被新的热点覆盖,捐款变少、帮助的声音变小了,关注者们渐渐转移了视线,饥荒再次重演,局势也没有变,埃塞人民因为还是没有能力和资源自给自足,无法生产能供应自身的食物,所以悲剧持续发生。

    不是说在饥饿的时候,不用第一时间给饥民们饭吃,而是只解决面上的问题,饥饿会像橡皮筋一样,迟早会弹回来的,事情还会回到原来的情状。

    讲完了埃塞的故事,我们来看看乌干达,乌干达与之截然相反,同样发生在乌干达的一次贫困援助行动,因为采用了创造的方式,取得了惊人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对夫妇找到作者参与这项计划,这对夫妇姓维尔特坎普,他们都是负责发展计划的联合国员工,之前他们在类似的救济与发展计划中花掉了数以百万美元的经费,可是结果都像埃塞的状况一样,钱花完了、救援完了,被救助者的生活没有大幅度地改善。

    维尔特坎普夫妇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明确了他们的愿景,就是进行一项不依靠国外人员和资源介入,主要由当地人民自己推行的计划,强调通过训练,达到让当地人们自给自足的目标,创造出他们想要的生活。

    这项计划将创造历程作为主要元素,其内容融合了生产粮食、发展农业、促进健康、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和教育等项目。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智,催生内在动力。

    乌干达的领袖们,受邀去联合国进行培训,成为创造技术课程的讲师,等他们培训完再回国,进入到这些计划当中,成为教学者和施行者。村民们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充分想象、确认自己渴望的家园是什么样。

    整个团队为村民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讨论会,这些讨论会中,每一个村民都被鼓励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表达,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经过几轮讨论会后,村民们逐渐认清到了自己生活的现状,他们开始渐渐地反思构思,究竟我想要的美好的田园、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们甚至想象出了自己想要的村庄、农田、房屋的样貌,这些就被他们称为梦想或者愿景。

    村民们明确愿景之后,开始分工,他们努力创造出大家想要的一切,他们的焦点摆在大家想要的东西上,而不是以前不要不干净的水、不要再受饥荒,现在全是肯定句,没有否定句。

    当所有的人都聚焦在想要的生活目标上,有了行动的步骤,比如说他们以前只是想“我们不要脏水”,现在改成了肯定句“我们想要干净的水”。那么我们如何获得干净的水?就要找出水源、加以保护。一个过去八年内只建了两个水源地的区域里,在村民共同的努力下,一下子新增了十二个干净的水源,这是村民自己创造出来的成就。

    整个村子都跳出了“解决问题”思维的既有局限,开始创造出他们想要的愿景,比如说,有足够的食物、孩童身体健康、环境干净等,领导人物也跟着挺身而出,短短几年奇迹就发生了。

    乌干达的政治局势仍然不乐观,战争也在持续,社会环境仍然像荆棘密布,但是开展计划的那些村庄面貌一新了。

    当他们建设好一间房舍、一条道路、一口水井或者一片新菜园的时候,他们会兴奋地接着进行下一个计划,即使环境恶劣、阻碍存在,但民心齐、泰山移,最终把想象中的房屋、农田、村庄、医院打造成功,从虚构变成了现实。

    解决问题只能舒缓现状,而文明是需要创造的。当人们能够找到自身真正的力量,总会做出人性中最高层次的选择,人们会选择健康、很棒的人际关系、爱情、值得付出心力的挑战。

    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就是把你想要的东西从无到有实现出来。和解决问题的结构完全不同的是,创造的结构相比之前所说的来回摆荡这个模式来说,有一个更高的结构性张力,它由两大元素组成:第一,你想创造的,也就是愿景;第二,你所拥有的,也就是现状。

    当你开始创造的时候,你的愿景和你的现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这个落差产生了一种拉力,为了舒缓这个拉力,你就必然有所行动,你要去减小这个落差,那这个行动就是让现状逐渐向愿景前进的创作道路。

    落差越大,拉力越大,你缩小落差的动力就越强,说得通俗一点,愿望越强,动力越强。

    但是你可能会觉得,如果这么说的话,那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也是有个愿望,怎么做着做着,就丧失动力恢复原状了呢?那是因为解决问题的时候,动力无法持续。

    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解决问题和创造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当你解决问题的时候,你的行动总是为了避免自己不想要的结果发生,你的专注点会放在不想要的事情上,你不想变胖,那么另一边就一定会有让你变胖的因素施加的力,你必然会在这两头摆荡。

    但当你创造的时候,你必须专注在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上,你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让自己渴望的结果发生,你的现状是体脂25%,你的愿景是体脂15%,那你的动力来自25%和15%之间的落差。

    面对同一个事实,解决问题的表达和创造式的表达看起来似乎一致,甚至在初期采取的行动也十分相似,但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否定式的——我不要、我不能,所以我要采取什么行动。

    创造式的表达里,你说的就是肯定句,你带着正面的情绪,创作者的驱动力是一种强烈的把东西创造出来的欲望,创造者对于要创造的作品只有唯一的理由,爱。

    因为爱,有了自驱力,自驱力高于执行力,你的执行才能更彻底。创造的路是你为之努力奋斗的,是你真心想要的,因此你能坚持下去,你自动会排除外在的干扰。

    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横向的来回摆荡!那创造的结构呢,是纵向的,从现状到愿景两点一线,火箭一般冲向终点,后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结构。

    我们要让向上发展的纵向结构主宰我们的人生,而不是左右摇摆的横向结构。

    3.提出愿景是一种能力

    在这种简单、直接、高效,具备自驱力的结构中,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提出愿景。当你思考愿景时,首先扪心自问:我想要什么。诚实地认真地问一问自己,来这世间一遭到底想要创造什么。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可笑,事实上人们常常不会自问这个极其浅显的问题,我们好像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工作的时候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人生想要财务自由,但是你真的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吗?

    要知道创造,就是把你想要的东西从无到有实现出来。创造的背后,是你对想要的东西深粹的爱。

    可是大多数在顺应—反抗模式中长大的人,都欠缺纯粹为了爱而进行创造的经验,也很少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爱什么、想要什么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常常把消遣的事和喜爱的事混为一谈,所以我们以为自己想要的是钱多、事少、离家近,其实,只有当我们一直要做不喜欢的事,忙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把可以歇口气的放松、消遣误认为是自己想要的、喜欢的事。

    其次在自问我想要什么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被另一个问题干扰了,那就是我要怎样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比如说你想要成为的是一个画家,但是你现在想的是我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画家,我是不是没有钱,我甚至没有钱买颜料,还是我去哪儿去报补习班。

    先问自己想要什么,事实上我们经常被这个问题干扰,当我们试图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们常常思考的就不是结果,我们想的老是过程,哪怕就是偷偷地想一想,我们都会经常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要的选项局限在已经知道怎么做或者想得出大致怎么做的事情上。

    在自问自己想要什么、想创造出什么结果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我们想要的和我们认为可能的分开,先思考想要什么,至于怎么才能得到想要的,怎么把想要的变成可能,那是下一步才要思考的问题。随着坦诚地追问自己,有时候你会发现最初想要的东西其实只是你渴望的最终成果的垫脚石,那么你就要找出来,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提出愿景就是一种能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光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已经非常难了,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种技能。

    在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点,我们要打一下点,就是分清楚概念和愿景。很多人的想法都只停留在了概念,没有继续细化到愿景。

    有的人的愿景那就不是愿景,是概念,但是已经有画面了。我们来清晰一下他的愿景,比如“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这种状态境界式的目标,也可以细化拆分的。

    “杏花疏影里”说明那是一片有杏花的地方,你抵达那儿,杏花正在盛开,那也就是四五月份,我们有个时间点了。如果是旅游,你要做好攻略,如果是买田置地,你要有这个财力,你还要去看房,你要懂园艺,起码要请个会园艺的师傅。

    “吹笛到天明”证明有音乐,所以你要么会吹笛子,不会你就去学,如果你不是自己吹,只是播放,那要想好买什么牌子的音响,起码你要知道哪首曲子是合适的。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还有一个点我们要明确,你是一个人去,还是许多人?许多人的话,你和谁在一起?旅游的话,你是用什么方式去呢?自驾、飞机、高铁,要不要提前订票?如果是许多人,大家都涉及一个问题,调配一下各自的时间,可能大家都需要调休。那你们是辞职去呢,还是请假去呢?

    所以你看,想要什么,明确地提出愿景有多难。可能在你明确提出的瞬间,你已经完成抵达创造新生活的第一步了。所以我们还是按照作者的原话,扪心自问想要什么,试着练习在各种处境当中问自己,不要等到关键的时候再问,一旦你养成询问自己的习惯,你会变得本能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这又将让你拥有两大优势:

    一、总是能集中注意力,最快速地抓到重点;二、能精确地把观察到的事实告诉自己,迅速判断、迅速取舍。

    作者提出,其实不仅是我们普通人,很少去思考和回答自己想要什么,在那些目标很明确,就是以抵达目标为职业生涯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领导和企业重要成员那儿,想要什么也是个非常难以回答和很少去思考的问题。

    比如说作者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我去问一些职业经理人,想要什么,你们企业想要什么,他们感到很为难,他们经常会说我们不想要什么,或者我们目前可以怎样。

    这些最专业的职业经理人,都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根本还是因为没有养成习惯,经常问自己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还有没有把想要的和认为可能的分开来。

    而我们今天想要抵达自己想要的人生,提出愿景、明确愿景,把概念发展到愿景是重要的能力。

    与之相反,作者曾在美国的慈善组织主持过一次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研讨会中某个群组设定的目标是让与会者把他们真正想要的跟他们认为是可能的东西区分出来。

    做这种练习的时候,有一个老太太一再表示她想要的是不可能的,作者去鼓励她:“你一定要说出来。”最终这位老太太承认,她想要的是健康,但是她很快又强调说:“可是我永远都不可能健康了。”

    作者问她:“如果我是一个魔法精灵,把魔杖一挥,就能让你完全健康,你愿意吗?”老太太说:“我愿意。”就在她大声说出愿意和究竟想要什么之后,她发现,她好像和先前有些不一样了,觉得身体比较轻了,正在慢慢走向健康之路。

    你看,这就是说出最终想要的和明确愿景的功效。此外你还可以用画面来构思,闭上眼睛,让你的大脑、你眼前呈现的这个画面,像一张白纸一样完全空白,在眼前慢慢地去构思你想要什么,让你想看到的东西,一点一点显现出来。

    把你想要创造的东西构思成画面,有很大的好处。就是你最想要的东西,也许是一个孤零零的元素,但是在你想象的画面当中,它不会孤零零地显现出来,一定含有大量的资讯,它会有颜色,会有形状,会有和其他元素的关系。当它在你的眼前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哪怕是最简单的画面的时候,都会变得具体而有细节。

    在构思概念的时候,你还在用各种想法进行试验,一旦愿景成型,你便迈开创造的第一步。从笼统到具体,具体才清晰,愿景自带组织能力、实施方案。

    作者有一位学生,是一位男士,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个度假屋,但是,当他提出想要一个度假屋的时候,它还不是愿景,它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可以用视觉的方法,用画面构思的方法,让他明确愿景。

    那么这位男士就闭上眼睛,开始想象一幅画面——我要一间度假屋,那这间度假屋是什么样子的呢?度假屋旁边有没有水?有一片水。那度假屋除了水,还有什么呢?在一片森林里。那我是什么时候去度假屋?那时候是冷,还是暖?附近有没有山呢?是一个孤零零的度假屋,还是我可以买点东西呢?

    好的,慢慢地,度假屋的细节越来越完整,在水边,在树林里,有温暖的气候,旁边有小山,是在度假村里,有一些零售的店铺。起初,这位男士只想要一间小木屋,后来觉得,不对,他不可能一个人去,他要带着家人去,带着朋友去。于是小木屋,在他的脑海里慢慢地膨胀,变成了很多的房间。

    小木屋从一层楼变成两层楼,房间里的设施也慢慢丰富了,有各种电器、有床、有沙发,窗户外面的风景,这位男士也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当他睁开眼睛,整个画面都清晰后,他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他要去哪里,购置一个什么样的度假屋,为之他要付出哪些努力。概念变成了具体的愿景。在画面当中,他想要什么就越来越清楚了。

    同理,有人说过:“我只想要过快乐、普通的生活”,这也是概念,不是愿景。闭上眼想象一下所有关于普通又快乐的画面。你在哪个城市,上不上班,你加班吗,你和家人住在一起吗,一家三口还是大家族,你是租的房还是买的房,你是丁克吗,还是有孩子,有几个孩子,美好的夜晚对你来说,是在酒吧听音乐、跳跳慢舞,还是看孩子写作业、灯火可亲,还是二三亲友正在闲聊?你的画面越清晰,你就越聚焦,你就越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

    愿景自有一股力量,因为那是你真实的渴望,因为愿景必然比你的现实高出很多,所以你才必须采取一些和你过去寻常做法不一样的行为。愿景让你的行动有组织,聚焦在你的价值上,并且看清楚现状中有哪些部分是与愿景相关的。因为提出愿景后,你审视事物、自我、他人的目光都自带取舍标准。

    我要买的度假屋,很明确是依山傍水的,所以那些和山水无关的自然忽略了。我要创业,我看得很清楚,我要创的是旅行社,所以你和我谈别的生意,我就不浪费时间了。我要过的是普通又快乐的生活,这种生活包括睡到自然醒,所以自由职业者很适合我,那些连轴转、全国跑、九九六的工作,我就不投简历了。

    4.在创造的结构中体察现状

    提出愿景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在创造的结构当中体察现状,诚实地体察现状也是一种能力。它的难点在于,你认为的现实未必是现实。观察眼前的现实时,人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眼前的一切,只看到自己概念中的现实。我们经常在描述现实的时候,描述的是概念中我们以为的、预设的现实,我们不是再去观察一遍现实。这其实是一种捷径,就像小孩子画画的时候,画一片湖水,他们不是去观察湖水,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水就是蓝的,他们把湖画成蓝的。

    可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观察一片湖,就会发现湖不仅是蓝色,它可能会有红色、橙色、黄色、褐色,为什么呢?因为比如我们在画画的时候是秋天,秋天的湖水当中会呈现树木的倒影,树木包括树叶,包括花朵,它们的颜色投射到湖面上的时候,湖面就不仅仅是蓝色了。所以当我们观察现实的时候,你必须预设自己一无所知,除此之外,不要做任何其他的预设了。

    我们要把既存的概念和观察的结果区分开来,这很难做到,因为我们天性是趋利避害的,避开所有让我们感到痛苦、折磨的事,所以我们通常不愿意去如实地反映我们生活当中的劣势、坏消息。但是不要担心,我们还有一种天性,我们的另一种天性是渴望创造,而唯一能让我们开启创造历程的就只有现实这个基础。

    当你试着去主动认清现实的时候,你已经开始慢慢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了。

    比好,我是一个数学非常非常不好的文科生,那数学不好,我不想学,我就想逃避它,只要不看到数学题,我好像就能免于痛苦。但是我也渴望创造,我想创造我的人生,抵达我的愿景,我唯一的愿景就是成为一个作家。

    在高二那年发生了一件事,在暑假补课的时候,有一道数学题不太会,所以我就求助于邻座学霸男生,但是我被拒绝了,那个男生拒绝我的理由是“这么难的题我说了你也听不懂”。

    当时的我,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羞涩少女,你想,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她被一个同龄的男生,甚至于她还有一些仰慕的、智商极高的男生拒绝,用这种轻视的、鄙薄智商的方式,我当时实在是接受不了。

    所以那个暑假剩下的日子,我痛定思痛,我就仿佛有一个假想敌一样,我努力把所有的数学书都背了一遍,开学的时候我就考及格了。

    事情本可到此为止,但是我的班主任和我谈了一次话,他问我:“你有没有理想,你最终要成为什么人?你这次努力成功了,有没有想过通过它达到最终的成功?”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发现如果我想更为顺畅地成为一个作家,受高等教育,考上大学其实是一条捷径,因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我能得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也能养活我的梦想、写作。同时上大学我就会读到更多的书,遇到更多思想深刻的人,能帮助我生活得更宽广,训练我成为作家。

    经过班主任的启发,我已经非常明确了,我的愿景是成为一个作家,我的现状就是数学不好,而我目前能做的是顺利地考上一所大学,完成高等教育。当我想清楚这一点,数学题就不再是数学题,不是障碍,是我通向大学作家梦的一级级台阶。我自然获得了动力,因为我要靠学数学创造我的人生了。

    我仔细考察了我的现状,我数学不好,但是在当年高考的五门课当中,我只有数学不好,我虽然数学不好但是我记性好,所以我通过好记性,把所有数学书背完以后,我能把所有的例题都默写出来,基础性的题型我就能得到分,不至于让数学拖我的后腿。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我的数学成绩有了提高,但是我也非常清楚,我的数学可以不再是短板,可是原来的现状摆在那儿,拔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高考的目标只是考上大学,不可能是著名的、排在前几名的那些学校。

    这件事的结局是,我根据现状努力学数学,最终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师范大学,我日后也确实以此为台阶,拥有了谋生的技能,渐渐接近我的愿景,成为一名作家。

    过年的那段时间,我们很多人都去看了贾玲主演的电影《热辣滚烫》,这是今年春节档的大爆款,很多看过电影的人最开始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影片中的主人公胖到被朋友欺负、被姐妹侮辱、被父母嫌弃、被爱人放弃,她的解决之道不是减肥,而是要去练拳击呢?

    如果我们用创造性的思维来看,就会理解她的选择。贾玲主演的这位主人公乐莹,绕过了解决问题的结构,直接走向了创造的结构,找到了她的愿景,她的愿景就是要赢一次,哪怕只有一次。注意,她要的不是赢得比赛,而是去挑战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像一个真正的拳击手一样,站上擂台,能比赛就是赢。

    乐莹的现状是什么呢?

    现状的第一层次是,所有人都瞧不起她。因为胖和宅,乐莹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她很自卑,打拳能直接带来体型上的变化,瘦身是要赢一次的附属品,当然,也是愿景之一;

    现状的第二层次是,乐莹曾经试图自杀,但是没有成功,这也意味着现状让她痛苦的程度远远超过减肥、打拳带来的痛苦;

    现状的第三层次,是乐莹体重基数大,只要克制食欲加上运动,瘦身会比一般人更明显,正面回馈会来得更多、频次更高,也更容易让她坚持下去;

    现状的第四层次,乐莹之前的拳击基础基本上就等于没有,如果去打拳赛,赛场上赢对手的几率很小,但是乐莹的愿景并不是要打赢比赛,她是要赢过去的自己,比过去进步就算赢。

    所以我们这么看,乐莹不是没有优势的,她在现状和愿景之间,选择实现的途径不断练习拳击、克服惰性、找对教练、配合饮食,这是她明确现状和愿景之后,自然而然能定出的计划。

    那剩下的,就是要为之付出的执行力了。精确地掌握现状、掌握愿景、创造性地塑造出结构性张力,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小阻力之路,也就找到了实践愿景的创造道路。

    四、创造的历程

    无论是创造一件作品,还是创造一种生活,都要遵循创造的规律。很多时候人们觉得,创作是一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它的过程难以描述。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它把创作分成了三个周期,然后归纳了每个周期拥有的特殊能量,这就能让人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处理每个周期遇到的问题。

    作者将创作的历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1. 萌芽期

    萌芽期顾名思义,憧憬、念头一点点冒出来,但是还没有成型,也就是提出概念的阶段。很多人在这个时期,充满了动力和兴奋感,但是要让创造活动继续下去,我们就一定要进入同化期。

    在同化期中,你进行了内在思考和外在行动,想要的成果逐渐清晰,你的愿景成型了,同时你开始体察现状、进行评估、制定计划并一一执行。从最开始的不确定、有些担忧到同化期,你会大量吸收知识、发现机会,但这个阶段的前期,也是进展最不外显的时期,甚至也是最容易放弃的时期。

    接下来继续执行,让愿景变成现实,就到了我们说的完成期。完成期时,你会接受你创造的成果,然后准备好进入下一个创造历程。

    不同的阶段,我们遇到的难点、任务不同。先来看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充满了一种特别的能量,你常会感到这个能量要迸发出来。大导演希区柯克觉得最快乐的事,就是电影的构思和筹设阶段,也就是萌芽期。他说这个阶段,比拍片工作本身刺激多了。

    萌芽期的关键是做选择,选出你想要创造的成果。做选择需要反复练习,选择是一种可以培养出来的能力。做选择的次数越多,你就越会选择。作者建议先做一些迅速而微不足道的选择,因为后果涉及的风险比较小,比如下次到餐厅吃饭的时候,你快一点决定你要点什么。最糟的结果,不过就是你想吃豌豆,却吃到了四季豆。

    很多人在做选择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误区里,书里举了几种无效选择或回避式选择的例子,每一种都会断送选择本来可以发挥的潜力。比如说,你本来的理想是成为画家,但是想到家里条件可能不允许自己追求艺术梦想,就把这个理想划掉了,最后选了一个更好就业的专业。这就是第一类选择误区,也就是有限的选择,只选择那些看来可能或合理的选项。

    再比如,间接的选择,选择过程而非结果,有人选择吃健康的食物,而非选择当个健康的人,选择上大学而非持续学习,他们在过程当中费了不少力气,但是成果受限于过程,实现成果的方式也很有限。

    还有用排除法做选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先是放任不选择,直到事态被搞得越来越糟糕,最终忍无可忍,选择逃跑,好像除了最后的崩盘,就没有过其他选项一样。有的人将不选择作为选择,好像表明接下来发生什么,都跟我的选择无关。还有人总给选择增加条件,等我怎么样了,我就选择怎么样,等我攒够了钱,我就辞职,等我辞了职,我就去旅行,他们其实根本没有直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你在进行创造的时候,你的力量不会取决于你所身处的情境,你的力量来自你自己。在创造取向中,你会有意识地选择你自己乐见的成果。作者把创造取向中的选择,分为首要选择、次要选择和基本选择。

    首要选择就是目的本身,它不是一连串步骤中的一个步骤,是一个终极目标,你所有的愿景以它为核心,往外延展,形成画面。

    一个人,在确定他的首要选择的过程中,会完成从概念到愿景的过程。而次要选择是可以帮你朝首要结果迈进的选择,它可以辅助首要选择。

    你的首要选择是做一顿饭,你的次要选择就是去购物,去选取食材。你的首要选择是今年考过某某资格证,你的次要选择是报个班或者自学。有的时候,次要选择可能是一连串的选择,辅助你的首要选择。

    举个作者的例子,作者决定把自己的肌肉练好,这是他的首要选择。他的次要选择就是做三个月的举重训练,每天他也会做一些其他的次要选择,来辅助首要选择。在三个月重量训练期间,早上醒来,他通常会浮现出一个念头,今天早上我可以多睡一点,毕竟过去几天我都在做训练,我的表现很好,今天早上我不需要做训练。

    接下来他会起床,会穿上运动服和运动鞋,在出门之前,他会被一些不想训练的念头骚扰,但是他还是会开车,去做重量训练。在整套训练结束前,还剩两三个动作的时候,他有的时候会想:“放弃吧,今天到此为止吧”,可是他最终还是会坚持把最后几套动作做完。这就是用一连串次要选择来辅助首要选择的例子。

    尽管睡觉、在家待着比较轻松,但是作者还是去了健身房。尽管不把整套训练做完比较轻松,但是他还是把它完成了。对于过程中的每个步骤,他都能够轻易地做出次要选择,只因他已经做了首要选择。对于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不能确定它本身就是你想达成的成果,或者,它只是达成另一个成果的步骤,你只需要问自己,我这个选择的目的何在。

    搞清楚自己的首要选择非常重要。当你处于创造取向中,一旦你清楚了自己的首要选择,做次要选择时会比较容易,那些选择会变成你显然必须采取的行动。

    比如长时间的练习,可能不是运动员和音乐家喜欢做的事,但他们还是照练,不是因为责任或者义务,或是任何形式的自我控制,而是他们必须做出与首要选择一致的次要选择。事实上所有的刻意练习,都是次要选择,是服从人生的首要选择的。

    当然,选择的最高层面是基本选择。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人的基本选择。如果说首要选择更具体,关乎各种具体的成就,那么基本选择,就更像是你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说你要戒烟,你采取过催眠疗法、厌恶疗法,或者用其他一些渐进的方式戒烟,但是不管你用其中哪种方式戒烟,最终都不一定能成功。你必须做出一个基本选择,你要做一个拥有健康的人,那你现在再去采取任何关于戒烟或者戒除所有不良习惯的这些方式,可能都会管用,因为你做出了基本选择,你要成为一个拥有健康的人。所以你自然会选出对你最有用的方法,因为它们能帮你达到你的最终目标。

    做出了基本选择,假以时日,你会注意到自己非常自由健康,而且忠于自己,这些改变都是从新的人生取向与其结构延伸而来的。

    以上都是做选择,说了这么多选择,其实都是绕着萌芽期,选择是萌芽期最重要的事。如果创造历程要继续下去,我们就会来到同化期。

    2. 同化期

    很少有人了解同化期,这也是创造历程当中最不明显的阶段。但是你人生的每个阶段,其实都经历过同化期。比如说你小时候学走路,当你把平衡协调等等技巧结合起来的时候,你就在体验同化期。学自行车的时候你也在经历同化期,一边保持平衡、一边踩着踏板往前进。同化非常像学习,但它不仅是一种学习,你有可能忘记学过的东西,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你同化的东西变成了你的一部分,你不可能有一天突然说,你忘记自行车是怎么骑的了。

    在创造的历程当中,同化期是最重要的,可是你一般发现不了,因为它是一种内在的过程。所以在这个阶段,你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转变,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也因此特别容易放弃。

    这里有两个非常难迈过的坎。第一个坎,在同化期,你会遭遇缺乏进展的时刻。当你的愿景清晰并开始行动,你会经历一段时间差,才能看到改变的结果。比如从训练员工到产品品质提升,都是需要时间的。从品质提升到市场有反馈、销售增加也是有时间差的。

    还有一种时间差,是你在创造的过程当中,会停滞不前,甚至看起来在往后倒退。这可能也是一种时间差,而且我们通常会把自己和某个成就之间的距离想象得比实际更近,有点过于乐观了。

    通常来说,在你采取创造的行动之后,成果不会立刻显现,有时候改变已经发生了,但我们却不自知。在进行创造时,在彻底达到你想要的成就之前,你可能会数度遭遇时间差。但不要放弃,这很可能是催化你创造力的重要时机。

    第二个难过的坎儿,是厌恶现状,因为现状与自己的期望不符,所以我们很难客观地去认清现状。有时花了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情况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却很少去思考现在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

    举个例子,一对中年的夫妻开车去大峡谷,早上他们在汽车旅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距离大峡谷还有四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他们开了四个小时以后,连大峡谷的影子都没看见,他们迷路了。

    最后,他们找到了一个休息站,在那儿问到了方向,被告知还要再开一个半小时。但是从休息站到大峡谷的这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当中,这对中年夫妇都在讨论为什么会迷路、哪里转错了。实际上他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现在到哪儿了,从现在的地方去大峡谷要重新导航、重新规划路线,而不是不断纠结之前为什么会迷路。

    及时地看清现状,重新衡量现状和愿景目标之间的距离,是创造过程当中更为重要的。

    你必须如实地告诉自己真相,不扭曲改编,也不找理由。而且当你发现环境不如意的时候,你正处于创造历程的关键时期,因为此时你才通过环境的反馈了解到你的现状究竟如何。

    一旦你观察到自己身处何方和想要去哪里,就正式选择了你想要创造的结果,你就应该专注了,不再被那些不喜欢的情境卡住。遇到卡顿的情况,可以看看风景、读一本书,转移注意力,转机往往在随后出现。

    书中举例有一位数学家叫庞加莱,他曾经在演算一道题目的时候怎么都算不出来,于是他去睡觉,等他眯了一会儿,醒来就很快得出了答案。这就是转机往往在随后出现。还有一位化学家在实验室里有新的发现,但是他就是找不到一个公式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发现,于是他选择去兜风,他开着车去城里兜了一圈,结果他一上车,答案就出现了。

    这些现象不是偶然,不是灵光乍现,不是撞上的,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的大脑,在小睡或者放松的时候还会继续工作,用一种十分松弛的状态在工作。所以放松休息,还会促进大脑继续同化。

    3. 完成期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创造历程的最后阶段——完成期。

    很多人都会在这临门一脚前退缩,因为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创造出来的成果。比如说有很多博士生拖延了很多年都毕不了业,项目即将完成要被验收的时候,我们总是有一种迟迟不想交的状态。我们在家装修房子,装修永远都完不成,好像总有一个更好的方案。有的时候等我们终于完成了,又会觉得自己写的、干的简直是垃圾,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美好生活和成果吗?

    对此,作者告诉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像电影制片人海因斯那样,他对待自己作品的方式就是运用一种观众的心态。他说,他拍电影之前总是全盘掌握每个步骤里面所有的电影元素,逐步实现自己电影的愿景。

    电影拍完以后,到欣赏的时候,他就想象那是别人拍的。这么想的时候,片子里的妙语仍然能让他大笑,好像他从来没有看过一样。而且他看的时候还能充满感动,好像是第一次看那部电影。

    海因斯总结了一条,就是要把自己身为艺术家和观众的身份区隔开来。这一点不容易,但是非常有帮助。

    此外,要接受我们创造的结果,我们只需完成它,然后开始下一个创造历程。比如说作者是音乐家出身,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发行了两张音乐专辑。第一张专辑叫《高速公路上的雨夜》,他花了五个月的时间进行作曲和制作。在第一张专辑即将完成的时候,他就开始筹划第二张叫作《空中的符号》的专辑,竟然只花了一个礼拜就完成了。

    第一张专辑的创造历程里,产生的很多经验延伸到了下一张专辑里。所以说创造力这种能量的本质并不会递减,而是会越来越多。完成以后,会让你持续前进。完成比完美重要,完成能让你迅速带着你在上一个周期获得的经验、体验、能量进入下一个创造历程。

    当你把人生变成一连串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动,你的身心就会永远保持创造的活力,你会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成长。

    乐莹在《热辣滚烫》中输了比赛、赢了自己,这只是一个阶段的完成,假以时日,谁说她不可能成为职业拳手呢?我在努力学完数学后,只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师范大学,但那也只是一个阶段的完成,下一个阶段很快进入萌芽期,最小阻力之路将让我继续前行。

    五、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通过创造,而不是解决问题,来找到通向成功的最小阻力之路。

    我们来回顾一下,大自然的运行原则是能量总是会沿着最小阻力的路面持续传递下去。


    所以你要想达成目标,就需要学习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走上你的最小阻力之路,朝着你真正想去的方向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你都需要创造性地去看待问题。

    墙上的钟摆是来回摆动的,而火箭是要达到最后的目的地的。

    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想成为的那个人,才能让你有冲动、有毅力采取行动,最终抵达。

    这个过程就是用创造思维来面对人生,通过有效选择、有效率地执行,重建新的结构,这个过程和一切伟大的作品的诞生一样,有其规律。

    最后,谈本书最大的三个启发:

    其一,从否定句到肯定句的观念转变。

    解决问题的思维让我们采取行动前总想着不要什么,为了不怎么样,我们必须怎么样。创造性的思维让我们大声说出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一种肯定的、正面的“想要”,而后研究如何实现。当你说出肯定句,就自带一种势不可挡的魔力,引导你前进。

    其二,提出愿景是一种能力。

    确定愿景时先自问想要什么,不要首先被我怎样得到想要的成果局限。分析现状时,我们不要混淆现在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和情况怎么变成这样。

    我们总是想着可能达到什么,不敢说出内心真正想要的。久而久之,想要什么变得模糊,变得根本不可描述。锻炼自己精准描摹理想愿景的能力,别让它们停留在概念中,细化再细化,提出细化精确的愿景,其实你已经开始行动了。

    其三,另起一行的勇气。

    我们有时抱怨环境、命运、总不顺利,我们总在找原因,其实你也许没有错,是环境错了,事情本身错了,你所在的结构错了。

    正如书中所说,结构并不是因人而异的,就算有人陷入某个结构中尝尽痛苦、挫折和绝望,那也不代表老天爷故意整他一个人,不管谁摆在那个结构里,他们都会有类似的经验。

    某些结构比其他结构更能促成你想要的成果,与其在旧结构中来回摆荡,不如创造一个新结构,打造一个你理想的环境。

    虽然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本书里的创造对普通人来说要求太高了,难道我减个肥,还得上升到创造的高度吗?

    但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身体,不是为了符合他人的目光,而是真的希望自己的身体结实、健康、有力量,你一定会有所行动。

    无论你想创造出怎样的东西,最根本的动力一定是爱。你之所以愿意把某个东西创作出来,是因为你爱它、乐见它的存在。
    别把生活当成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换个角度,让它成为你用一生勾画描摹的作品,你要的一砖一瓦,迟早会从这个伟大的结构、伟大的思维中,沿着最小阻力之路,来到你的生命中。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40fd****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pifa.naod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