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模拟”带来“真修行”
——记一次最高法行政庭法律实习生的模拟法庭活动
7月29日,经各方积极协调努力,一起由最高人民法院再审的行政争议案件,以调解的形式圆满结案。
两个星期前的上午,以这起案件为蓝本的模拟法庭活动,正在最高法中区中法庭火热开展。
7月15日,酷热多日的北京迎来难得的清爽。上午10点,来自最高法行政庭的15名法律实习生纷纷“变身”——
身着法袍的“审判长”“审判员”正襟危坐,“书记员”目光炯炯,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以及“律师”们严阵以待。早在半个小时前,大家便已整装就位,嘴里念念有词,抓紧时间复习庭审材料。
为了让法律实习生跳出“书本理论”的框架,深入触摸行政诉讼的“实战肌理”,最高法行政庭创新培养模式,组织了这场模拟法庭。50余名来自最高法、海关总署、北京法院及高校的代表观摩此次活动,共同见证青年法律人在模拟法庭中的成长与收获。
实战练兵,聚焦争议激烈交锋
“现在开庭!”
法槌轻敲,伴着一声清脆的指令,这场特殊的“庭审”正式开始。
模拟法庭以最高法当时正在审理的“A公司诉甲海关行政处罚案”为蓝本。2021年6月,A公司申报进口6个集装箱,共计168吨粗制氧化锌。海关先后两次取样送检,结果相反。第三次检测确认为固体废物后,甲海关缉私局于同年9月18日决定对A公司进行刑事立案侦查。A公司申请重新鉴定被拒,甲海关责令退运货物。A公司将该批货物退运并全部低价处理后,甲海关缉私局认为无犯罪事实,将该案撤销并移送行政处理。2022年3月,甲海关拟处罚A公司9万元,但复核后认定A公司无主观过错,于5月作出不予处罚决定。A公司不服诉至法院,请求依法判决确认甲海关作出的《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违法。一审法院判决驳回A公司的诉讼请求,二审法院维持原判,A公司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在“合议庭”主持下,随着庭审各环节有序推进,同学们渐入佳境,越发“入戏”。围绕甲海关缉私局委托丁海关进行第三次鉴定的程序是否合法、A公司对第三次鉴定意见提出异议的权利是否得到了保障等争议问题,双方“当事人”及“律师”在法庭上一展锋芒。
“被申请人明显利用了自己的双重属性,把一个行政案件办成了刑事案件,侵害了申请人合法权益。”
“两次鉴定结果不一,认定企业违法犯罪无法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申请人恳请法庭依法纠正违法行政行为,维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让我们这些普通民营企业家真正感受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触可感的公平正义。”
“本案中的货物,铬含量明显超标,如果允许进口,监管不善,有可能对国家的环境安全、人民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所以我们在本案的执法过程中保持了高度警觉,以确保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本案庭审结束,休庭!”随着清脆的法槌声再次响起,一个小时的模拟法庭落下帷幕,由法律实习生扮演的最高法“特约监督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分别上台发表观点,为此次活动画上完美句点。
“好评”如潮,角色转换理解实践
现场掌声雷动,观摩庭审的嘉宾纷纷为青年学子们的表现点赞。
“作为模拟法庭,程序完整、审理规范,要素齐备、诉辩真实,水平很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胡建淼不吝赞许,“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人民法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非常支持学生参与最高法的法律实习生项目,也希望最高法能够把这个制度一直坚持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柳建龙表示,学校近些年尤其强调法学实践,鼓励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单位实习,“在各位法官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最高法的法律实习生深刻理解新时代法律人的使命担当,了解课堂所学与审判事务需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学习研究工作的方向。”
“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这么有活力的表现,我也看到了中国法治的光明未来。”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复议应诉处副处长王晓川表示,同学们在模拟法庭上展现了良好的法治思维和逻辑思维,尤其是在辩论过程中,语言精准、表达清晰,“体现了良好的素养。”
“案件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民营企业保护以及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一个小时里得到了全面展示。同学们都非常好地诠释了自己的角色。”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葛永江诚挚表示,“欢迎同学们选择北京法院行政审判作为职业生涯的起步点。”
“希望同学们能借此更加深刻地理解真实的司法实践。”最高法行政庭副庭长杨科雄在总结时表示,行政庭通过选取一个真实案例,促使同学们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深入思考法院如何在保护民营企业和支持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之间作出平衡,充分展示了“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如我在诉”等现代化司法理念。
体悟公正,信仰萌芽再起新程
每一次点评结束,法庭内都响起热烈掌声。15名实习生的心中既有被肯定的喜悦,更有对专业认知的新思考。
模拟法庭不仅是一次实习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淬炼,更是新征程上的再起航。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法院,如何适用法律都是学习的核心内容。通过在最高法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实施的意义。各位指导老师秉持‘如我在诉’的意识,努力实现案结事了,真正解决群众实际诉求,让我深受触动。”扮演A公司1号代理律师的陈雨泉同学感慨道,“作为‘再审申请人’,我切身体会到行政诉讼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价值所在。”
“实习期间,有幸参与了案件审查、‘春笋工坊’、典型案例梳理、行政审判大讲堂等实践活动,这让我们对行政审判工作、对最高法司法办案有了更全面、更‘接地气’的认识。”关于参与此次模拟法庭的收获,扮演海关缉私局工作人员的孟凡怡同学坦言,“我们在排练时强化了诉辩思维,在表演时体悟了法庭公正,在嘉宾点评时学习、反思了案件中值得继续深挖研究的理论点。”
为了这次活动,15名实习生在最高法行政庭法官王晓滨的指导下,悉心准备了两个月,多次就争论焦点、案件流程开展讨论,并进行了三次全体彩排。
“在走入法庭的那一刹那,脑海中突然浮现起张军院长在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上指出的,坚持人民至上,聚焦百姓所急所盼,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民生案,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扮演合议庭审判长的姬展同学动容地表示,“这让我更觉自身使命与担当。作为青年学生,作为未来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一员,要砥砺前行,把自身发展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活动早已结束,同学们却舍不得立即离开,在庄严的法庭流连,与高悬的国徽合影。
卷宗合拢,法槌归位,法治信仰的种子已破土而生。这场真实当事人未参与的“庭审”,让所有参与者听见了“公平正义”拔节生长的声响。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姜佩杉
见习编辑:姚瀚 | 联系电话:(010)67550939 | 电子信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平钰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