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法院外砂人民法庭“片区法官”党建品牌——
潮织小镇的“理”顺了
七月的广东汕头,热浪姗姗而来,也迎来了外砂潮织小镇近3000家企业的生意旺季,丝线穿过机器快速翻飞,工人们正在专注地给毛衣进行质量检查,忙得热火朝天。
工厂老板郑女士排单的间隙一抬头,嘴比脑子还快:“小心别压着手,可以分两次搬啊,慢慢来。”
这和谐的一幕让人很难想象,一个多月前这里因为一起工伤纠纷人心浮动。
58岁的刘阿姨在毛织厂车间作业时摔伤,经人社局认定属于工伤,却迟迟拿不到工厂的赔偿款,最终诉至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法院外砂人民法庭。
“我们在村委也调解过,没有用。”刘阿姨气得直拍大腿,法官却从她的话里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
“看来村委已经掌握了基本情况。”外砂法庭法官许凯坛心里想着,手上随即拨通村委党员干部的电话。
得益于自2021年以来深耕的“片区法官”党建品牌,外砂法庭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将联动调解、联合普法、人民调解培训指导等作为法庭党支部与各村党组织党建共建重点,法官与各自负责的片区都建立了常态化联络机制,凝聚起法庭与村居协调联动的强大合力。
据村委党员干部介绍,刘阿姨和郑女士的分歧主要在赔偿金额上,刘阿姨屡次提高诉求金额,但郑女士越想越觉得自己不需要赔偿,从一开始愿意给6万元,最后只剩2万元。
在工厂所在村居调解,刘阿姨又觉得村委拉偏架,一句话都听不进去。
“道理要讲到当事人心坎上,既解‘法结’又消‘心结’,才能更好赋能产业发展。”许凯坛说道。
潮织小镇大大小小的毛织厂分布在各个村里,工人在此落脚,融入村居生活。实现产业链上劳资、租赁、买卖等各环节“矛盾不出村”,需要“片区法官”实质化解矛盾纠纷更进一步、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更深一层。
于是,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许凯坛邀请了村委党员干部一起到现场调解,既是发挥各自调解优势,也是给村委“巩固”调解技巧。
“根据上级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工伤赔偿按汕头辖区、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标准进行赔偿,你们各自提出的金额都不合理。”调解室里,许凯坛直接拿出法庭算好的数字和有力依据,先为调解定了调。
村委党员干部点明工伤赔偿是郑女士的责任:“刘阿姨在厂里干了这么多年,你不负责,让其他老员工怎么看?”
法官和村委党员干部的话,一步步解开双方当事人的心结,郑女士思考之后,说出自己曾为刘阿姨投保了医疗及意外伤害责任险,部分损失可以由保险公司来理赔。
5月26日,刘阿姨与郑女士签订了调解协议,为外砂法庭党支部与各村党组织党建共建添上生动的注脚。
今年以来,依托“片区法官”党建品牌,外砂法庭党员干警已走访村居200余次,联合各村居化解500多起纠纷,成功查找当事人或财产线索近百件,切实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党徽照耀下,法庭与村居并肩前行,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同心协力,潮织小镇一定可以织出更加绚丽的未来。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
作者:邱梓喆 纪丽佳
见习编辑:姚瀚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孟祥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