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为江苏省滨海县人民法院八滩人民法庭法官张志东到案涉农田组织当事人调解。冯磊 摄
“买货付钱,天经地义!你们不给钱,这官司就要打到底!”
“凭啥要钱?你们的农药让我的水稻减产,必须先给个说法!”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村民老沈、老朱和农药公司已经不是第一次吵得不可开交了。
原来在2023年8月,老沈在相熟的农药经销商处赊购了某农药公司的农药,然而药打下去没多久,老沈就发现自家原本应该青绿、挺拔的稻秆,现在长得又矮又小,不少稻秆上根本抽不出穗。
在得知同村老朱家的水稻也是在用过同款农药后出现了类似情况,老沈立刻找到老朱进行一番询问交流,最后一致认为是打下去的农药出了问题,于是二人找到农药经销商沟通处理。几经协商,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老沈和老朱一气之下决定拒付农药款。
2024年2月,农药公司将老沈和老朱告到了滨海县人民法院八滩人民法庭,要求二人分别支付农药款23778元和4040元。
八滩法庭法官张志东接手了该案,他深知,农资纠纷对农民是大事,不能就案办案、一判了之,得让双方心服口服才行。
为了找到纠纷化解最优解,他将双方当事人约到法庭聊一聊情况。
“有购销记录和凭证,买农药的事实板上钉钉,他们就是想讹人!”农药公司代表态度十分强硬。
“农药有没有问题你说了不算,我手里可是有‘东西’,我们还要提起反诉,要你们拿出真金白银赔偿我们减产的损失!”老沈同样寸步不让。
这场充满火药味的对话最终不欢而散。
随后,张志东带着法官助理来到老沈家中,提出要看看他口中的“东西”。老沈从衣柜中掏出一个信封,将里边的纸递给张志东:“这是县里农业局出的调查反馈意见书,本来我们是想留到反诉时候用的。”
张志东仔细查看了这份县农业农村局出具的《农作物生产现场技术性调查反馈意见书》,上面详细写明了农业农村局围绕案涉农田减产情况的调查经过,并给出结论“上述农户水稻生长异常是药害所致”。
细细查看了许久,张志东把意见书递回给老沈:“这份意见书可能没有您想象的那么有说服力。”
“水稻减产是事实,但是意见书并没有指明是哪款农药所致。你们之前也说了曾使用过其他农药,目前减产的这批水稻早已收割,关键证据已经灭失,反诉的官司并不好打。而且,眼看又到春耕季,你们忙着打官司,田里的事还能料理好吗?”张志东推心置腹地为老沈分析当前的情况,并建议他们可以先试一试调解。
听完了张志东的一番话,老沈没有了原先的从容自信:“田里收成不好,我们也是又急又气,你分析得有道理,我们愿意调解。”
为了尽快促成定分止争,张志东把农药公司的王经理约到了老沈的田地边,劝道:“你看这几块田,老沈和老朱几个月时间忙活下去,挥洒了不知道多少汗水,你们常年和农民打交道,应该能体会他们的心情。”
“经过查证,这款农药仅被登记用于小麦种植,没有登记用于水稻种植,你们的经销人员在售卖过程中是否尽到了提醒告知义务?”张志东在前期调查基础上直接指明了问题所在。
一番话下来,农药公司一方无可辩驳,张志东进一步劝解道:“你们公司经营这么多年,积累的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需要好好维护,官司这么一直打下去,对公司的发展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现在老沈和老朱表示愿意调解,您这边何不互相体谅。”
最终,王经理表示:“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何况我们在销售过程中确实负有责任,我们愿意和他们二位协商解决。”
隔天,双方在法庭内顺利达成了调解协议,农药公司分别减免两被告农药款13778元和2020元。
调解协议签署后不久,春日的暖阳再次洒向八滩镇的田野。水田里,老沈和老朱正忙着插秧,一株株嫩绿的稻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相信定会是个丰收年。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记者:朱旻 | 通讯员:冯磊
见习编辑:闫钰 | 联系电话:(010)67550827 | 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李斯坦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