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侦探柯南͏》最新剧场版“独眼的残像”刚刚在国内上映,当阿笠博士的小汽车在一排排射电望远镜的“夹道欢迎”下驶入天文台时,小编就知道,这部电影的科学顾问肯定不是个省油的灯。
本次事故的背景被安排在日本长野县八岳山麓的南牧村,这里坐落着日本国立天文台野边山宇宙电波观测所(Nobeyama Radio Observatory,简称 NRO),是日本最重要的射电天文观测基地之一。该观测所建于1982年,位于海拔约1350米的高原地带,远离城市干扰,电磁环境清洁,是进行射电观测的理想场所。
野边山的核心设备之一,是著名的4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时是东亚地区口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主要用于研究分子云、星际介质以及银河系的结构。此外,观测所曾配备一组由六台10米望远镜组成的干涉阵列(Nobeyama Millimeter Array, NMA),用于获取高分辨率的成像数据。而这些望远镜,也在电影中悉数登场,颇有“本尊出演”的架势。
图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2015465655134161
道路两旁的射电望远镜
——可能只是美丽的“摆设”
在看到汽车驶入射电望远镜阵列的那一刻,小编心中已经默默做了不少假设:比如望远镜此时尚未投入运行,也没有正在进行观测任务……尽管小编知道,这些设想都不太现实。
野边山射电望远镜阵列 图源:wiki
射电望远镜的一大优势在于它不受白天阳光的干扰,几乎可以全天候、全年无休地持续工作。因此,哪怕是在日照正盛的中午,它也可能正在悄无声息地“倾听”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可当柯南掏出手机,阿笠博士还特别提醒“这里是电波保护区”,结果他只往前走了十几米就若无其事地开始打电话时,小编就知道——这部作品对射电天文的认知,恐怕还停留在“背景装饰”的阶段。
要知道,射电望远镜可不是随便摆在野地里就能用的摆设,而是对环境极度敏感的精密科学仪器。它要“听”的是宇宙深处那微弱得近乎不存在的射电信号,比如遥远星系、脉冲星,甚至宇宙微波背景的余响。
这些信号到底有多弱?以常见观测波段为例,大型射电望远镜的探测灵敏度极限约为0.1毫央斯基,相当于在地球上侦测月球上落下一枚硬币的声音——还是那种轻轻落地、没砸响的那种。
现在,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射电望远镜正竭尽全力捕捉一缕来自数亿光年外的信号,这时,一辆汽车轰隆隆开了过来,乘客掏出对讲机喊话,然后另一人干脆直接打起了电话。这不是观测事故,这是赤裸裸的“电磁恐怖袭击”。如果这种事真的发生在现实的天文台中,值班观测员大概已经怒火中烧,冲出机房报警了。
那么,射电望远镜到底有多“洁癖”呢?
可以说,它几乎对人类文明的所有产物都“过敏”。包括但不限于:Wi-Fi路由器、蓝牙耳机、手机基站、汽车的点火系统、微波炉,甚至是数码相机的快门信号……这些设备所释放的人造电波信号,也往往比宇宙中的目标信号强上万亿倍。就拿手机来说,其发射功率通常在0.1–2瓦之间。要是在野边山这样的天文台附近使用手机通话,其破坏性大概就相当于在图书馆中心开一场重金属摇滚音乐会。
而在野边山这样的台站,射电望远镜的“耳朵”灵敏到甚至能听见电动车马达发出的高频啸叫。因此,工作人员平时出行基本靠无电动力的脚踏车,连数码相机都不敢随便用,就怕快门释放时的微弱电磁脉冲被望远镜“顺耳带入”,掀翻一整晚的观测数据。
至于对讲机和手机,那简直就是“剧毒源头”。因为射电望远镜主要接收的是GHz级别的微波信号,而手机、无线电等日常设备的工作频段恰好就落在这个波段,功率还远远大于宇宙信号,一不小心就能让望远镜“瞬间耳聋”。因此,现实中野边山观测站周边几千米范围内都明令禁止使用对讲机,而在像FAST这样的国家级望远镜周围,更是划定了严格的无线电静默保护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FAST无线电保护区 图源:An et al. 2017
以FAST为例,其无线电静默区最大控制半径约为30千米,核心保护区域半径为5千米,区域内禁止新增一切无线电发射设备,并严格管控手机、Wi-Fi、无人机、蓝牙、数字相机等所有可能产生干扰的电子产品。违者不仅可能被没收设备,还会面临罚款等行政处罚。而在美国的绿岸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周围,也设有类似的电波保护区,半径达20英里(约32千米),其中核心区 10英里(约16千米)为最高等级的静默区域,连微波炉都要经过审查才能使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绿岸望远镜无线电静默区域 图源:https://greenbankobservatory.org/about/rfi-mitigation/
所以,电影里柯南“只跑了十几米就顺利打起电话”,简直就像举着烟花棒进了加油站。不管是侦探还是科学顾问,在真实的射电望远镜观测区,这都算是“一级违规事件”,可能不仅要被请出天文台,还会被工作人员写进“黑名单”。
主动光学还是非线性光学
——专有名词恐惧症发作
随着剧情推进,另一项“大杀器”闪亮登场了——一组由四个激光发射器组成的导星系统缓缓打开防护用穹顶。在一段NPC式的、意义模糊的科普讲解之后,灰原哀操控设备将四束不同颜色的激光射向夜空,台词中不断蹦出“人工画星星”“非线性光学”等听起来高深莫测的词汇。
镜头一转,主角团对纷纷灰原博士的“科学家素养”发出由衷惊叹。乍看之下,这场面确实相当“高科技”,但屏幕外的射电天文学工作者此时已经缓缓冒出一头问号:
等等,这难道是——主动光学系统?
所谓主动光学系统(Active Optics),是现代大型光学望远镜所采用的一种光路补偿技术,用来矫正望远镜本身的结构变形。而它的“孪生兄弟”——自适应光学系统(Adaptive Optics),则更进一步,专门用来实时修正大气扰动造成的图像畸变。
主动光学系统镜面形变修正模块 图源:ESO
这是因为,地球大气并不是一个平滑透明的介质,薄厚并不均匀。星光穿过这种不稳定的大气层时会发生波前畸变,就像把光打进波动的水面,图像也会变得扭曲跳跃。为了“还原宇宙真容”,现代大型光学望远镜会在观测前通过激光在高空制造一颗人造导星(Guide Star),也就是俗称的“人工画星星”。望远镜通过监测导星图像的变化,驱动可变形镜面(deformable mirror)实时调整光路,从而补偿大气的扰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凯克望远镜主动光学系统 图源:https://www.photonics.com/Articles/Adaptive_Optics_Look_Farther_Than_Ever_Before/a63271
比如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Keck)、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等,在观测前会向约90千米高空的大气层中发射一束589纳米波长的钠激光,激发高空中稀薄的钠原子层,从而在天空中“点亮”一颗虚拟的参照星。这颗“钠激光导星”成为望远镜进行实时大气补偿的基准目标,使图像更加清晰锐利。这估计就是影片中激光束仪器的原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VLT主动光学系统 图源:ESO
但问题来了——这项技术只适用于光学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观测的是波长在毫米到米量级的无线电波,而大气扰动对这个波段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换句话说,射电望远镜本身就不太受“空气乱流”的困扰,因此根本不需要也不会装备主动光学系统或激光导星设备。在射电望远镜阵列里装导星激光器,就像是在潜水艇上安装挡风玻璃雨刷——几乎完全用不到,也毫无意义。
更“迷惑”的,是剧中提及的“非线性光学”。这其实指的是当激光强度足够高时,光波与物质发生强烈耦合,导致传播行为不再遵循简单的线性规律。由此会产生一系列奇妙现象,比如倍频(如二次谐波产生)、克尔效应、自聚焦、拉曼散射等等。
但问题在于,这一切的前提,是激光的功率密度要达到GW/cm² 级别以上——也就是说,要把极高强度的脉冲激光聚焦到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上,才可能“非线性”起来。而天文观测中用的激光导星系统是功率极低的连续波激光,目的是为了避免干扰天文图像。比如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使用的瑞利导星系统,其激光器功率仅为30瓦,波长为532纳米,亮度远低于激光表演中常见的激光炮,更别说军事用途的激光武器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瑞利激光信标发射现场 图源:http://www.niaot.cas.cn/xwzx/kydt/202503/t20250311_7552059.html
这种级别的激光,别说启动非线性效应了,点根火柴都够呛。如果非要把这玩意儿当成物理攻击手段,那基本就属于“拿手电筒当激光剑”级别的过家家招式。如果非要说激光器中对于非线性光学的使用,那也许是利用其中的非线性晶体,对生成激光的频率进行了倍频,比如将红外波长的激光变为绿色激光——但影片中的四束各色激光都属于可见光波段,所以这一假设可能也站不太住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非线性光学改变激光频率 图源:Miles John Padgett
剧情高潮
——槽点大成
(以下涉及剧透,非战斗人员请及时撤离)
虽然真的很想避免剧透,但当电影进入高潮段落时,槽点也随之冲上了最高峰,整部作品直接切换到了科幻片赛道上。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电影海报
反派驾驶着一辆用于运输射电望远镜天线的巨型轨道车,在观测站内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车速之快连紧随其后的普通轿车都望尘莫及。而主角团队则毫不示弱,在危急时刻竟操纵起望远镜巨大的主反射面,将激光导星系统射出的激光精准反射,再借助主角脚下恰到好处腾空而起的“镜面铁板”,完成一次犹如“超电磁炮”的光路跳跃攻击,最终击中反派座驾的驾驶舱,实现了一记科幻风味浓烈的“绝地反击”。
姑且作为一个射电天文从业者,这一幕的震撼程度,让座位上的小编看完以后久久无法起立——大脑遭受的冲击仿佛在蟹状星云爆发时与简并态基本粒子一起打麻将打到飞起,然后被抛进星际空间漂流几十亿年,最终化作一颗小行星砸在地球上灭绝了恐龙,再被美洲西部淘金者挖出来,在工业废水里洗净后从枕骨大孔重新塞回颅腔。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先从反派驾驶的运输车说起。这辆车负责搬运一面大型射电天线,原型对应的是现实中口径10米的射电望远镜。在现实里,运输这种庞然大物的过程可谓“蜗速”。
比如ALMA(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列)为了搬运其12米天线,专门配备了两辆德国定制的巨型牵引车Otto和Lore。它们装备有28个轮子、双发动机、特殊减震系统,以及毫米级别的定位精度。即使空载状态下,限速也不过20千米/小时,实际运载时速度更低,通常在12千米/小时以内,整个运输过程需要工程师徒步引导、现场清理路径上每一块碎石,确保无误。而电影中那种“巴音布鲁克最后一个直道的拉力赛车感”的操作,现实中哪怕是最强拖车司机,也只能在梦里做到。
图源:https://www.eso.org/sci/publications/messenger/archive/no.132-jun08/messenger-no132-23-27.pdf
更重要的是,射电望远镜的天线本身极其脆弱。它虽然庞大,但结构非常轻盈,采用金属骨架与薄网格材质构成,表面形变的容忍度极低。运输过程中若发生哪怕一次较强震动,轻则对准精度丧失,重则直接损坏结构。片中反派顶着这玩意儿飞驰人生,那画面……
而最令人目瞪口呆的,还是主人公团队最后的“激光炮反射攻击”。
请先忽略导星激光功率仅有几十瓦的设定,姑且认为主创团队的“非线性光学系统”真的提供了GW/cm²级别的激光强度,倒是终于在物理意义上有点像武器了。虽然这显然不是设定本意,但竟也“在不那么天文的地方实现了物理自洽”——算是另一种黑色幽默了。
不过,用射电望远镜镜面反射激光这件事本身,从科学上几乎不成立。
射电波的波长远大于可见光,因此射电望远镜的主反射面通常采用金属网格结构,网孔尺寸只需小于观测波长的十分之一即可。比如FAST 的反射面是由数千个三角铝板拼接而成,间隙甚至可以穿过一根手指。而可见光的波长仅有几百纳米,在这类网格结构下根本无法形成镜面反射——激光束会直接穿透或发生强烈散射。就算是某些整体金属面板结构的射电望远镜(如 ALMA),其表面加工精度也远不达光学标准:光学望远镜表面误差需控制在纳米级,而射电望远镜一般仅需毫米级。在这种表面上反射激光,效果大概率就是“打一个洞出来”。
FAST反射面板
更何况,现实中的射电望远镜不是随便一转就能调头的“炮塔”。以野边山的45米望远镜为例,整套结构重达几十吨,依靠高精度液压系统和伺服马达控制其指向调整,移动时需精密计算轨迹、角速度与制动机制。任何一次操作都需要专业培训和多级安全校验,误操作不仅会导致观测失败,还可能造成机械结构受损。让它在几秒钟内“灵活转身”对准敌人,恐怕难度不比柯南飞身而起反射激光要低。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emmmmmm
射电望远镜不是变形金刚的肩炮,也不是轨道武器平台。它们是这个世界最脆弱、最敏感、也最精密的科研仪器之一,凝聚着无数天文学家与工程师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它们真正的战场,是宇宙的低语,是亿万光年之外遥远星系的温柔震颤。它们所面对的“敌人”,不是反派的卡车,而是银河边缘模糊不清的一丝射电回响。
也许,在未来用科学元素构建跌宕起伏的精彩剧情时,我们能够再多一点对科学的理解,少一些误会吧。
来源:中国国家天文
编辑:4925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