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抗战地标,重温峥嵘岁月
它们是烽火岁月里的沉默见证者,是镌刻着民族伤痕与不屈的立体史书。从卢沟桥上的石狮凝视,到台儿庄的残垣低语;从凯旋路上的轰轰炮火,到滇缅公路的辙痕深印——每一处抗战地标,都封存着枪林弹雨的记忆,跳动着救亡图存的脉搏。
循着这些凝固的坐标,我们触摸历史的温度,听见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发出的最坚韧的呐喊。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在时光深处,重燃民族血性
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
宝山吴淞口的风裹挟着历史的呜咽
这里是
1932年一·二八与
1937年八·一三
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军队赶赴淞沪会战前线增援
图源:新华网
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
抵挡侵略者的铁蹄
用惨烈牺牲
换回民族尊严的觉醒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源:新华网
1932年1月28日
日军突袭上海闸北
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将士
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信念死守33天
首次粉碎日军速胜妄想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
70万中国军队
与30万日军鏖战三个月
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孤军血战的呐喊
至今仍激荡在城市天际线
弹痕累累的钢盔
染血的家书
炸毁的铁路枕木
串联起战役的残酷细节
这两场战役不仅是军事对抗
更是一场精神觉醒:
上海市民自发组成运输队、医疗队
苏州河上的船夫冒死运送弹药
女童军杨惠敏冒死献旗……
一座城市的繁华背后
是无数人用生命夯实的根基;
一个民族的复兴征程
需要每一代人重燃血性、接力前行
愿我们永远记得:
和平不是天赐的礼物
而是需要守护的誓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图源:中经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综合整理自人民网、光明网、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网、抗日战争纪念网等
新媒体编辑:常畅 许欣悦(实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