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从“西电东送”优化能源版图,到复兴号高铁驰骋神州大地,再到“中国天眼”探秘宇宙深空,这些重大工程背后,跃动着一支由职业教育锻造的生力军。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人民日报》报道和评论——
职业教育为重大工程源源不断培养人才
学过硬技能 铸大国重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甘肃张掖市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器人焊接实训教室内,老师(左一)在指导同学们实训。王 将摄(影像中国)
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峡谷,青山耸峙,大坝巍然。白鹤滩水电站一刻不停,将奔腾的江水化作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沿着白鹤滩水电站库区河谷一路前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李小飞正进行水电站地壳形变监测。他扎根白鹤滩10余年,对这里的数据熟稔于心。
日前,白鹤滩水电站传来好消息:总发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能够在这样的重大工程中贡献力量,我十分自豪。”李小飞的感慨,也是千千万万职教学生的共同感受。
从“西电东送”优化能源版图,到复兴号高铁驰骋神州大地,再到“中国天眼”探秘宇宙深空,这些重大工程背后,跃动着一支由职业教育锻造的生力军。他们以精湛技艺、工匠精神,成为服务大国重器的重要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全链条人才供给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为重大工程的重要环节、重要技术筑牢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为重大工程输送人才,职业教育为什么具有不可替代性?
从数据中找答案:目前全国职业院校在校生3000多万人,每年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约1000万人,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步构建起覆盖重大工程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重大工程的重要环节、重要技术筑牢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保障了关键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介绍,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与运行的全过程正是一个生动缩影。
——胆大心细,锻造大国重器。核心装备的分体制造,是白鹤滩水电站顺利运营的前提。以发电机组中的水轮机为例,每一个零部件的精度都决定着机组能否扛住江水冲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宋伟及其团队负责铸件毛坯的初加工、打磨、补焊等。“生产难度在于尺寸较大、铸件壁很薄,容易发生变形。”宋伟说,“我们在热处理炉前24小时轮流值守,对温度的变化了然于心。”
——把握毫厘,精密安装调试。世界级的工程,安装调试难度非同一般。许多职教学子如“校准师”,让设备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水轮机转轮安装现场,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张安贤负责操作大型10米立车。“这里早晚温差大,对转轮加工的精度影响很大。通过使用激光跟踪仪、实施全天多时段多次测量等,我们调试的水轮机转轮成功通过验收。”张安贤自豪地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张安贤在进行转轮加工。受访者供图
——不舍昼夜,守护工程生命线。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后,运维任务随之而来。首批机组发电后,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毕业生蒋德体承担起6个水文站、18个雨量站的运行管理工作。“每天实时发送数据,为下游水电站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调度提供信息。”蒋德体说,“繁琐的工作,更需要细致与耐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白鹤滩水电站。张洪科摄(影像中国)
“职业教育全链条人才供给,确保了重大工程精准落地、稳妥运行。”西南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林克松表示,应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与重大工程的联动机制,将“工程需求库”转化为“人才培养指南”,以大国工程驱动职业教育不断升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创新技术应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实操实训中增长知识才干,在产教融合中推动技术变革”
福建厦门刘五店海域,潮水翻涌,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水汽扑面而来。
“0.5米、0.3米……”特大预制墩台智能化调位系统不断更新着数据。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毕业生刘奎太紧盯监控屏,稳稳操作。随着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的吊臂缓缓降落,厦金大桥(厦门段)重达3000吨的主线桥梁右幅35号预制墩台与海上桩基精准对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厦金大桥(厦门段)海上桥梁大规模装配化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项目运用了国内领先的智能调位系统,通过我们的操作,可以实时监测潮汐流速、动态调整吊装参数,实现毫米级对接。”连续72小时驻守海上平台,刘奎太依旧状态“在线”。
在重大工程的关键环节,创新技术的应用,依赖于千千万万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而他们的成长,依托于职业教育“课堂直通工地”的培养模式。
“在实操实训中增长知识才干,在产教融合中推动技术变革,是我们开展教学改革的方向。”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与厦门路桥集团共建“桥梁施工实训室”,还原海上桩基施工场景,学生实训时便能掌握潮汐周期计算、吊装安全规范等关键技能。
近年来,职业院校充分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作用,为关键技术攻关、工艺优化、设备研发等提供智力支持,成为重大工程技术突破的重要创新源和方案提供者。
云南高黎贡山隧道,地层复杂多变。面对“地质万花筒”,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庞鹏雕带领团队打破常规,将水泥混凝土搅拌站建在隧道内部。泥泞中,他们对抗冻土,在“最难隧道”中凿出“中国速度”。
西藏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施工现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黄小洪与团队在海拔5000米、零下35摄氏度的冻土层中架设铁塔。他带领团队独创“挖掘机低转速大扭矩带动螺旋锚”工艺,解决了冻土层螺旋锚钻入难题。
“大国工匠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不断积累、精进和沉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彭斌柏表示,今年4月,教育部启动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采取头部企业、高水平学校、行业组织“三组长”制,围绕教学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涵养工匠精神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精度就是尊严,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清晨,贵州贵阳北站,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缓缓驶出,开往荔波站。司机室内,贵阳机务段高铁司机陈鑫屏息凝神,调控操纵杆。
前方即将进入贵南高铁全线操纵最难的路段——从9‰的上坡道转为荔波站进站前25‰的长大下坡道,直线落差近400米,且线路隧道多,时速需从350公里降到75公里。冲击大、控速难等难题,此前一直困扰着联调联试团队。
“经过3个月、上千次制动操作试验,我们终于摸索出最佳调速方式和操作流程,控制列车精准切入预定减速区间,准确停在指定位置,保障了贵州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铁线路如期开通。”陈鑫说。
这种在毫厘之间掌控千钧的功夫,正是职业教育匠心雕琢的结果。在山东职业学院学习期间,陈鑫对学校与国铁济南局的联合培养印象深刻。
“不少一线技术能手都是我们专业课的老师。实习阶段,现场师傅还会一对一带徒。”陈鑫说,“师傅们的一言一行都传递出工匠精神,也成为我前行的动力、行为的准则。”
“职业教育的育人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在于以工匠精神浸润心灵,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信仰和价值追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说,在一项项重大工程中,工匠精神正在从课堂延伸至产业一线,成为支撑“中国精度”的精神力量。
在重大工程中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也通过进校园、设立大师工作室等形式,把自己的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引导更多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实验室,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特聘院长汤立民正指导学生刘建飞进行铣削操作,为某型号飞机加工关键零件。在中航工业成飞工作期间,汤立民参与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
“汤老师常说,精度就是尊严,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刘建飞感慨,“看着加工出的航空零件,一种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职业教育走出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小逻辑’,走向服务经济社会、支撑国家战略的‘大逻辑’。”彭斌柏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要求,强化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扎实推进“新双高”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更新同频共振,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丁雅诵)
下面一起看《人民日报》教育时评↓↓↓
前途,由热爱和打拼定义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上天入海、探索宇宙……从重大工程一线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身上,笔者看到,职业教育为许多青年打开了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
随即联想到近期的几则新闻:高考后,有高分考生报考职业院校;求职季,有的职业院校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知名企业“预定”。
如今,谈起大国工匠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点头认可。但若真的考虑上职业院校,往往又有些犹豫:前途有多广?毕业后可以走多远?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看待上职业院校的前途,首先不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学生成才有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前途可以很“燃”。火箭冲天,凝结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的匠心;高铁飞驰,“最美铁路人”王笑冰守护信号设备安全运行……他们都曾受益于职业教育。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舞台无比宽广。
前途可以很“酷”。动画电影的炫酷特效,有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毕业生参与;人工智能训练师岗位上,活跃着职教学子的身影……近几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不少新专业聚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学生打开新可能。
前途可以很“暖”。2024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以来,高等职业学校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等民生紧缺专业点开设数量年增长率超过5%。高品质生活,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暖心营造。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共开设专业1434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匹配,让更多学子未来可期。
看过发展前景,再看教育水平。上职业院校的前途,也与职业教育的托举能力紧密相连。
从职业院校出发,有人在世界技能大赛夺冠,有人一路读到博士,好的职业教育能让人走很远。也要承认,职业院校之间办学能力的差异客观存在。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必须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看职普融通,一些地方推动中职和普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同时,职教高考更加完善,职业本科学校越来越多,升学通道不断拓宽。看产教融合,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践等关键要素改革,有助于让学生学到真本事、练成真本领。
上职业院校的前途,还取决于职场上的发展空间,以及社会提供的发展环境。
应该说,一些家长的顾虑并非无源之水,学生前行路上的障碍不容忽视:技能人才的待遇有待提高,部分单位在招录、职称评聘时设置较高门槛,“唯学历”顽瘴痼疾仍然存在……
职业教育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以技能水平和创造贡献为依据,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工资水平。当技能人才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社会偏见逐渐消除,打破有形无形的“天花板”,职教学子才更有盼头、更有奔头。
还要看到,上职业院校的前途既靠成才环境,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前途不只由学历定义。每个人的兴趣、禀赋不同,闪光领域也不同。选择适合的道路,靠自己打拼,热爱才可抵岁月漫长。
从中职生成长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00后小伙曹博说,上职业院校不代表没有未来,“躺平”才是;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高职毕业的邢小颖坚信,机会总是留给不断努力的人,职教学生也可以看到更高、更远、更广阔的世界。
教育助力,产业给力,政策发力,个人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吴 月)
来源 |《人民日报》2025年7月29日
更多教育信息
关注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