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九十三载,中国化学会如何凝聚起强大的化学力量
2025-08-04 08:27  浏览:226  搜索引擎搜索“米优农业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米优农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编者按

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中国化学科学正式启航。93年风雨兼程,中国化学会始终勇立时代潮头,成为推动中国化学科学研究与教育的重要力量。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32年8月1日,当时的教育部在南京召开化学讨论会,讨论化学译名、国防化学及课程标准。参会的45名化学学者一致认为,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化学工作者应组织起来,为化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天,在筹备会上,经过大家的商讨,决定成立全国统一的学会组织,定名为“中国化学会”,并推选黄新彦、王琎、陈裕光三人起草组织大纲。

8月4日晚,中国化学会成立大会召开。接下来的两天,中国化学会又召开选举会和两次理事会议,从学会的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起草会章、创办会志等重要问题,直至学会的定名、译名、会址、经费等具体问题,都进行了讨论,为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化学会会址

来源 | 《中国化学会史》

93年的风雨中,中国化学会始终秉持着成立之初的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学术研究上,每两年一届的学术年会规模盛大,交流论文数千篇,为科研人员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助力化学各领域突破与创新。

学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成果斐然。通过主办“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吸引上万人次中学生参与,不仅激发了青少年对化学的热爱,更从中选拔出优秀人才,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为国家赢得荣誉的同时,也为化学领域储备了大量后备力量。学会设有三十余项奖励,如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激励着青年化学工作者,营造了良好科研氛围。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化学会作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等7个国际组织的成员,与国外众多化学学会及相关单位建立友好关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2005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40届IUPAC Congress会议,让中国化学实力获国际认可。

在期刊出版领域,中国化学会的贡献同样卓著。从初期创办《中国化学会会志》(后更名《化学学报》),到如今拥有《中国科学: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二十余种期刊,形成覆盖多领域的集群。这些期刊遵循学术规范,凭严格评审保证内容质量,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化学学报》等更是成为了解中国化学进展的重要窗口。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化学会会志

来源 | 学术与文化公众号

今天,让我们重温几位科学家在中国化学会成立周年纪念日的讲话,感受他们对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与深刻洞见。

柳大纲、刘惠:中国化学会五十年


1932年8月初,王箴、王琎、戈福祥、吴承洛、李方训、邵家麟、倪则埙、张江树、张洪源、陈裕光、曾昭抡、邬保良、黄新彦、叶峤、戴安邦等45位化学家集聚在南京时,深感团聚的难能可贵,迫切希望加强联系,为发展我国的化学科学而共同努力,遂即自愿发起组织了“中国化学会”。

当时化学界的许多专家、教授,不顾各种阻挠,为扶植和维护自己的学术组织,曾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大量的心血,如在学会初建时,就创办了一些学术刊物,报道了我国化学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开展学术活动方面,自1932年学会建立至解放前夕,尽管在条件十分困难、经济十分窘迫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不仅为化学界创造了学术讨论、成果交流、专业参观等机会,而且为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中国化学会受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拥护与支持。许多教授、化学家一次交会费50枚银元,愿做化学会的终身会员(亦名永久会员)。许多大学化学系的学生,也节衣缩食交会费,争做学生会员(亦名仲会员),情景十分动人。

七七事变后,华北、华中、华东的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中国化学会被迫内迁至重庆,会员动荡不安,经费更加短缺,各方面的条件也更加艰巨。全国笼罩在暮色沉沉之中,而中国化学会在学会领导人“艰苦创业、以会为家”的崇高思想指导下,得到了广大会员的积极爱护和热情支持,使中国化学学会始终坚持开展活动。如有的化学家跋山涉水、自筹旅费,甚至从昆明步行到成都参加年会,有的教授用自己的收入,想方设法为学会筹购纸张、奔走印刷厂,甚至亲手做刊物的出版发行工作。这些事迹实在感人肺腑,从而使学会创办的主要刊物能坚持出版、各种学术活动始终未中断。

更可贵的是,当时中国化学会不仅重视纯粹化学,也十分重视应用化学,尤其在抗战期间,通过学会各种形式的组织与不断推动,广大会员在后方除努力承担化学科研与教育任务外,还积极创办我国的化学工业和一些轻、重工业等。那时我国内地的一些酒精工业、燃料工业、酸碱工业、钢铁与其他冶金工业、制革工业、造纸工业、染料工业、陶瓷工业、制药工业等等,多为中国化学会会员设计或直接参加创办工作,对发展内地工业起了重大的作用,使我国在海运被封锁时期,后方物资仍不太缺乏,这是中国化学会在抗战期间所做的贡献。由于学会的成绩卓著,对社会的影响较大,受到了国内外化学界的重视,从而迅速发展起来,会员人数从发起时的45人至解放前夕已增至3000余人,团体会员150余个,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学会之一。

柳大纲,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惠,中国化学会工作人员

白春礼:化学的发展——中国化学会的进步


伴随着化学会的成长,学术期刊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期刊总体质量水平和学术地位不断提高。目前学会主办公开发行刊物19种,其中英文刊物4种,年刊出论文近5000篇,年发行量近50万册。2000年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共有56种,其中化学会刊物9种,占16.07%,9种期刊进入国家的“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化学会积极开展全民族的科学普及与推广工作。以主办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为科普活动的代表,参加人数已达10万余人次。在参加的16次国际竞赛中,共取得奖牌64枚,其中金牌40枚。这些活动提高了青少年对化学的兴趣,为培养接班人创造了条件。

21世纪科学技术将进一步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将成为发展前沿。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化学一直是一门中心科学。在新世纪,化学仍然是各种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材料;生物技术的内涵要在分子相互作用的层次上得到解释;而新兴纳米技术的最终目标就是从原子和分子出发,构筑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由于化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交叉,亦由于化学的“谦虚”,在分支交叉学科中放弃冠名权,使得“化学的形象被与其交叉学科的成功埋没”,但是化学在新世纪仍然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最近30年,合成的新化合物已达到2340多万种,不断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为新兴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由于化学是唯一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因此其本质上就是一门充满创新精神永远充满创新活力的学科!

中国化学会已经走过70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活动组织工作经验,为发展我国的化学事业,培养化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化学会还是蓬勃成长的青年,在新的形势下,化学会将努力与时俱进,促进学会工作改革,争取做出更大的贡献。

白春礼,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游效曾:记忆中的中国化学会——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 80 周年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是由各个国家化学会组成的,被称为化学界的联合国,它所属的“国际配位化学会议(ICCC)”是其中的一个大的分支会议。在我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共同协助和努力争取下,北大徐光宪教授、南开陈荣悌教授和我代表中国化学会多次参加ICCC组织委员会,最后争取到会议一致投票通过1987年在中国南京召开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会议推举戴安邦教授为主席,徐光宪教授为执行委员会主席,我为会议秘书。化学会还指派了刘惠和邱希白老师具体参与我们会议的组织工作。这次会议是国内改革后第一次最大的学术会议,与会的有1000多位代表,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H.Taube和美国化学会会长和知名化学家J.C.Bailar,Jr和C.Basolo等400多位来自国外40多个国家的化学家。会后,该会议永久秘书美国Kirschner教授专门致函邓小平同志,对徐光宪和游效曾教授所具体主持这次会议的水平和组织表示赞许和致谢,祝贺会议非常成功。

这次ICCC会议也为我国无机化学向国际开放和接轨开辟了一个好头。例如,在1995年开始受中国化学会支持的每二年一次的“中韩双边无机化学会议”,由香港支志明、陈新滋、台湾大学彭旭明、美国南加州大学Alber Bua教授和我在1996年共同发起二年一次的“世界华人无机化学会议”等会议,中国化学会方智老师参与会议的承办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协的基金资助下,我多次有机会代表中国化学会组团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其中难忘的是我参加了由化学所白春礼教授带队参加的“第六次亚洲化学会议”(马尼拉,1995年)。在这次大会开幕式上,会议主席宣布了该会集体评选结果:由中国化学会推荐的游效曾教授获得会议“基础研究报告奖”,我荣幸地做了唯一的大会“功能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获奖报告。

游效曾,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化学是 “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更是串联起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当新一代化学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中国化学会的故事,终将在更多突破与创新中续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化学会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化学的发展与中国化学会的进步[J].科学,2003,55(01).

[3]中国化学会五十年[J].自然杂志,1982,(08).

[4]记忆中的中国化学会[J].化学通报,2012,75(04).

[5]20世纪30年代中国专门科学团体的崛起——以中国化学会为例[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28(0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


发布人:a983****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